转变思路规范化管理路边摊

 

一边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一边无序经营、影响市容市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治理规划也进一步深入,留给路...







一边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务,一边无序经营、影响市容市貌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治理规划也进一步深入,留给路边摊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路边摊串起了大街小巷,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但路边摊也存在无序经营、影响市容市貌等问题。老百姓对路边摊是既爱又恨,城市管理部门对此也是年年整治,然而“痼疾难除”,路边摊成为城市管理解不开的“死疙瘩”。

路边摊“移动的便利店”

“来碗丸子汤、两个油饼,丸子汤里别放芫荽。”每天清晨,在城市街边、小区门口,都有许多上班族、学生族围在热气腾腾的小推车边,等待自己的早餐。

除了早餐的豆浆油条、宵夜的羊肉串、灌蛋饼,路边摊还会售卖水果、蔬菜和其他生活用品。家住省城红星小区的陈爽经常光顾小区门口的蔬菜摊,“这多方便啊,回家路上就能把晚上和明天的菜都买了。要是撤了这地摊,还真是不方便。”

“一次上班途中,我的皮鞋突然鞋带断了,正好不远处有个修鞋摊,几分钟就把鞋修好了。”在太原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王萌萌觉得,这些路边摊就像是“移动的便利店”,随时随地都能提供服务,不用人费心寻找。

路边摊点不仅平衡了供需两端,还能勾起人们内心温暖的记忆。烤红薯的香味、热气腾腾的馒头包子、自行车摊免费提供的打气筒……都让人们感受着生活的温馨。



路边摊便民难利民

然而,路边摊虽然“便民”,但离“利民”还有一定差距。“路边摊贩是不是都没有卫生许可证啊?”太原市一家公司的职员马海怀疑道,“上次在建设路附近买煎饼,吃了之后肚子难受了一天。后来想想,可能是因为离火车站近,人来人往,商家不图回头客,所以卫生安全没保障。”

此外,路边摊也有很大弊端——阻碍交通,污染环境,路边摊点几乎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晚上卖夜宵的临时摊点,把路面弄得油乎乎、黑漆漆的,走上去直打滑。”家住太原市龙城小区的李立国无奈地说,“要是路边摊也能规范化就好了。”

而对于城市具体的执法者来说,路边摊更是让人头疼。太原市城乡管理行政执法局迎泽区的城管队员李军有不少无奈。对于路边的小摊贩,李军他们平均都要劝告7次以上,但还是有人不听。更多的情形是,城管管得紧的时候,小贩就离开。等城管走了,小贩就会再回来。

其实,路边摊贩多是菜农或下岗职工,生存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找到一条既给百姓提供生活便利、给菜农与下岗职工一条谋生出路,又不影响市容市貌、不妨碍居民通行的“共赢”之路,成为城市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难题。

转变思路规范化管理

针对路边摊,到底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好法子,既能利民便民,又能有效管理,使其健康发展?

专家指出,治理的关键,在于以开放的心态正视流动摊贩的存在,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兼顾生存和秩序需要,科学规划设摊地点,明确公开申请流程,严格落实监督管理,持续推行人性化、科学化的分类治理模式。同时,整合社区资源协同参与治理,让路边摊贩接受规范化管理,提高守法意识等等。

如今,这样的管理思路变化正在不少城市发生。江苏省去年启动了食品摊管理的立法工作,依法划定区域和固定时段供食品摊贩经营,并要求其挂信息公示卡、健康证明。路边摊贩,是城市“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车水马龙中的豆浆油条、水果蔬菜、钉鞋修伞,赋予了城市人情味儿,让城区“活”了起来。真正的城市之美不在于整齐划一的街道,而在于包容和活力,城市应该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为摊贩创造融入的条件和共建的机会。


    关注 太原城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