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史:解放前,马山中学几经风雨

 

——点击蓝字“↑”,轻松关注——1915年,隆山县成立,由原来的白山、兴隆、古零3个土司合并而成。隆山县的县...

——点击蓝字“”,轻松关注——




1915年,隆山县成立,由原来的白山、兴隆、古零3个土司合并而成。隆山县的县址就坐落在现在的马山县。当时的隆山县共设有23所小学堂。

但在1928年以前,隆山县并没有初中学校,更别说高中了,原因是当时的隆山县地处大石山区,关山阻隔,荆棘塞途,不像现在到处都是水泥路或沥青公路。那时的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穷乡僻壤之间,教育的步履显得格外艰难。

为了移风崇教,1928年,应家乡父老的要求,隆山县成立了“隆山县初级中学”筹建委员会,成员包括王建臣、韦元龄、黄汉兴、吕秋圃、蒋廷芳、黄汉廷等人。这是隆山县初中教育迈出的第一步,这一步标志着隆山县的教育开始冲云破雾,革故鼎新。很快,政府开始通过“田亩赋加”的方式筹集建校经费。什么叫“田亩赋加”?就是农户按田亩量的比例上交一定的教育附加费。

四年之后,即1932年,隆山县初级中学的校舍在现在的马山中学校址建成了。随即学校被定名为“隆山县立初级中学”,这就是马山中学的前身。首任校长为孔繁琨。当年,学校招生两个班;1933年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又各招收一个班,总共有在校学生约200人。

可惜好景不长。学校开办两年之后,1934年,便因为经费缺乏而停办了。建立一所学校并不容易,需要校园硬件配套,需要师资同步,需要生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那个年代,学校运转所需要的资金不够,停办实属无奈之举。校舍被丢荒闲置,学生失学,父老乡亲们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也无可奈何。在山穷水绝之地办学,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当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教育必须让步。

但是,父老乡亲们复校的计划常压心头。经过艰难努力,1938年,复校计划终于成真,学校重新开办,学校被定名为“隆山县立国民中学”。1946年,校名又改为“隆山县立初中”。自1938年以来,隆山县立初中得以持续发展。据当时的校刊统计,截止1945年,学校已有16个班、共计578名学生毕业。

民国时期,学校开设的课程还是比较丰富的,与现在一样或接近的科目有国文(语文)、英语、算术(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图画(美术)、音乐、体育、卫生等。另外,当时开设有“植物”课和“动物”课,也与我们现在的“生物”课差不多。不过,当时多开设有两门课程:一门是“公民”课(大约类似现在的思想政治课),另一名是“军事训练”课。

从课程表来看,当时的教育已初具“素质教育”模式,课程全面,教学时间与自习时间安排合理,文理兼顾,综合性强等。尤其是“军事训练”课,应该与现在新课改所提的“通用技术”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相似或相同,相信学生们会很喜欢。

从1938年至1949年,五任校长分别是:曾彤云,黄经龙,许祖敬,黄士君,罗绍韩。

解放前的马山中学,几经风雨,但脚步依然艰难前行。虽然那时还没有“马山中学”这个校名提法,但其所经历的,恰如母体怀胎十月,虽未见其人、未闻其声,却已能让人感受到一颗跳动的心与母体连接一体。没有解放前的“怀胎”岁月,就没有后来马山中学的茁壮成长。


    关注 马山县马山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