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第六十九篇《中谷有蓷》

 

《诗经》第六十九篇《中谷有蓷》: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中谷有蓷  [诗经·国风·王风]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作品介绍]

《中谷有蓷》,全诗三章,每章六句。是历来争论最少的《诗经》篇章,从《毛诗序》到现代学者,绝大多数论者都同意: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注释]

①中谷:同谷中,山谷之中。 蓷(tuī推):益母草。

②暵(hàn汉):干枯。乾(gān干):干枯

③仳(pǐ匹)离:妇女被夫家抛弃逐出,后世亦作离婚讲。

④脩(音修):干燥。

⑤条:失意的样子。

⑥湿:将要晒干的样子。





[译文]

山中一棵益母草,根儿叶儿都枯槁。有个女子被抛弃,一声叹息一声号。一声叹息一声号,嫁人艰难谁知道!

山谷一棵益母草,根儿叶儿都干燥。有个女子被抛弃,长长叹息声声叫。长长叹息声声叫,嫁个恶人真懊恼!

山谷一棵益母草,干黄根叶似火烤。有个女子被抛弃,一阵抽泣双泪掉。一阵抽泣双泪掉,追悔莫及向谁告!



[赏析一]

《中谷有蓷》是历来争论最少的《诗经》篇章,从《毛诗序》到现代学者,绝大多数论者都同意: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只是《毛诗序》以为是“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今人如余冠英、程俊英等也以为是荒年中一位弃妇的哀叹之诗。但诗中似乎看不出荒年的意思,益母草干枯不过是起兴而已。全诗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覆吟咏,突出主题:女子遇人不淑,最终痛苦、悲伤、愤怒。妇女在春秋时代被男子遗弃的情况,说明男权主义在那个时代已经成为社会伦理观念的主流。女子择偶不慎,嫁了个忘恩绝情的丈夫,最终被抛弃,落得个自怨自艾的下场。可见中国妇女地位的低微,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诗歌每节开头,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兴。益母草是中草药,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益母草对妇女有明目益神的功效,现代也常用益母草作妇女病治疗调养之用。益母草有益于妇女养生育子。诗歌用益母草起兴,作用有二:一是这种植物与妇女关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联想到妇女的婚恋、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发挥诗歌联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经干枯了,益母草晒干,可入药。妇女被抛弃,入药的益母草的意义在于:促进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儿育女的药草,与被离弃的妇女摆在一块,对比强烈,给人的感觉是这位妇女命运真太悲惨。因此,“中谷有蓷”一句,是起了隐喻作用、感情引导作用和启发联想作用。

每章最后一句,都是妇女自身觉悟的感叹。被薄幸丈夫抛弃,她不仅仅是一昧怨天尤人,而是痛定思痛,得出了“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和“何嗟及矣”的结论。这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小结,也是对今后生活的警诫。吟唱出来,当然是对更多已婚未婚妇女的提醒和劝告。在这位被抛弃的妇女身上,仍然保留着妇女自重自觉的品格,这正是她灵魂中清醒而坚强的一面,启迪着人们。





[赏析二]

《诗经全译》中把它翻译为:谷中生长益母草,被水浸湿又渐干。流离失所的好,伤心慨然而长叹!伤心慨然而长叹,叹息嫁人真艰难。谷中生长益母草,浸湿结着又吹干。流离失所的好,伤心不禁长声叹。伤心不禁长声叹,只因嫁了个坏蛋。谷中生长益母草,天旱之后草尽枯。流离失所的好,伤心呜咽尽哭泣!伤心呜咽尽哭泣,要想后悔来不及。

《诗经译注》中把它翻译为:益母草生山谷中,天旱不雨草枯煎。有位女子被遗弃,感慨长叹心烦恼。感慨长叹心烦恼,嫁的丈夫真不好。益母草生山谷中,天干布雨草干枯。有位女子被遗弃,长吁短叹心烦怒。长吁短叹心烦怒,嫁人不好怨命苦。有位女子被遗弃,抽泣哽咽心悲痛。抽泣哽咽心悲痛,事已至此已无用。

《诗经全译》和《诗经译注》都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但这其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前者认为女主人公既遭遇室家相弃,又遭遇凶年饥馑。弃妇悲叹自己的命运,因而作此诗,一唱三叹,凄楚无极。她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那个衰弱没落的社会的悲剧。后者则认为,诗篇以益母草遇干起兴,写女子的遇人不淑,痛苦无依。以益母草遇旱干枯,比喻女子被弃后的痛苦。更慨叹了人的命运竟不如益母草的悲哀,益母草来年还可再生,而被弃之人却再也不能赢得失去的爱。如此这般,她怎能不慨叹、不长啸、不哭泣呢?然而痛苦不堪在面对现实,这一切终归无用。全诗的结尾更是令读者叹伤,真是“何嗟及矣”啊。

这是一首弃妇诗,每个人都应该会这么认为吧,我也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然而这两本书虽然说出了这首诗的主旨,但却没能把女子为什么被弃写出来。“遇人艰难”是指女子遇到了以为狠心的男子,遇人不淑啊。女子被弃,流离失所女子被弃真的只是因为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了吗?为什么诗中提到了益母草,而不是其他东西呢?“蓷”又名为“茺蔚”,也就是益母草。益母草,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益母草及茺蔚子是治疗妇科疾患的主药。李时针认为“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最后还写了这么一句,”长期用可令妇女有孕”。

赏析一首诗,必须进入诗的所处意境中,把自己融入当时的情景中。站在主人公的角度上思考,才能真正地揣摩出主人公的思想。现假设下面这样一个情景:

有一天,诗中的被抛弃的女主人公进入山中,想要采益母草。但天不从人愿,她发现的益母草不是湿的、就是修的、要不就是干的。这时她不禁发出慨叹,不禁感到烦恼,怨命苦。“为什么丈夫要遗弃我,为什么不体谅我?”她想。她哭了,哭得很伤心。哭了好久好久,久到天都黑了,她必须得往回走了。事已至此,再想也已无用了。她拿着空空的篮子,很无精打采地往回走了。

在这个情景中,有两个疑问。

为什么同处山谷的益母草竟还有湿的,修的,更奇怪的是干的?前人对它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正如郑玄笺云:“之伤于水,始则湿,中则修,久而干”,谷中的蓷因过分潮湿而枯萎;其二,湿与干同义,因为干燥而枯萎。《诗经全译》属于其一,《诗经译注》属于其二。

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剩下一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什么要去采益母草呢?诗的主旨是一个女子被丈夫抛弃后的痛苦经历。结合女主人公去采益母草、诗的主旨以及益母草的作用,我们可以这么认为,诗的女主人公因为不孕被丈夫抛弃。

这有出现了一个问题,诗的女主人公真的会因为不孕而被丈夫抛弃吗?

我国古代有一段时间是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然而中国人讲究的是不孝有三。不孝有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此三不孝中,无后为大。站在主人公丈夫的角度上,若这女子不孕,他就拥有了休妻的理由了。父权制家庭中婚姻的目的是“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娶妻就是为了生子,按照父系传承的世系原则,只有儿子才算延续香火的后代。男子依制只能娶一个妻子,所以需休弃无子之妻,再娶新妻以生子。

另外,中国古代也没有现在的结婚证之类的,现代的夫妻如果想要离婚,必须是建立在双方都同意的大前提下的,另外还有合理的财产分配等。然而那时,妇女们的遵循“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没有自主权。此外,封建制度还给妇女们设置“七出之条”:不顺父母(此指公婆),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在这七出中,“无子”位于首位。虽然后来流行无子的正妻为丈夫纳妾,妾生子可视为己生,免于被出;若无子且妒,只有被休。历代因无子被弃的妇女上至宫廷贵妇(如春秋时卫国夫人庄姜,出身高贵,品貌超群。《诗经·卫风·硕人》赞扬的就是她,不过很遗憾的是,她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厄运,她由于没有生育而被冷落。)这是封建制度对古代妇女的变相压迫,这样看来,女主人公因为不孕被休也是可能的。



[赏析三]

这是一首女子哭诉嫁错老公的诗歌。

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中谷”,山谷之中。“蓷”,“蓷,鵻也。叶似萑,方茎白华。华生节间。即今益母草也。”“今茺蔚也。叶似荏,方茎,白华,华在节间,又名益母。”“暵”hàn,“干也。耕暴田曰暵。”“暵,烟貌。陆草生于谷中,伤于水。”“乾”干枯。干的繁体字。“仳离”,妇女被夫家抛弃。在此指“有女遇凶年而见弃,与其君子别离,嘅然而叹,伤己见弃,其恩薄。”也有把“仳离”解释为生离死别的。“慨其叹矣”感慨而叹息。“修”,“且干也。”也是干燥的意思。“条”长长的,“啸”,“吹声也。”“条其啸矣”,长长的叹息。“不淑”不良善。“古者谓死丧饥馑皆曰‘不淑’。盖以吉庆为善事,凶祸为不善事,虽今人语犹然也。”“湿”,将要晒干。“暵湿者,旱甚,则草之生于湿者,亦不免也。”“何嗟及矣”,“言事已至此,末如之何。穷之甚也。”

《毛诗序》说:“《中谷有蓷》,闵周也。夫妇日以衰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意思是周室衰微,“平王之时,民人夫妇之恩日日益以衰薄,虽薄未至弃绝,遭遇凶年饥馑,遂室家相离弃耳。”反映了当时的“风俗衰败”的社会现实。朱熹没有说,这首诗是“闵周也”,而是说“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妇人览物起兴,而自述其悲歎之词也。”有学者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有女仳离”,“恐只是‘流离失所’之义。”因此“仳离”可以解释为“生离死别”。因此这首诗的意思就不是“夫弃其妻”,而是“此或闵嫠妇之诗,犹杜诗所谓‘无食无儿一妇人’也。先言‘艰难’,夫贫也。再言‘不淑’,夫死也。”所以才会有最后一句“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朱熹《论语集注》中有这样的话:“曾氏曰:凶年而遽相弃背。盖衰薄之甚者,而诗人乃曰,遇斯人之艰难,遇斯人之不淑。而无怨怼过甚之词焉。厚之至也。”朱熹把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说他也看出了,因饥馑而“抛弃”说的漏洞,因饥馑,一位妇人就被抛弃了,能没有任何怨恨吗?夫妇之间如此寡恩,而不怨恨,合理吗?更不能用“厚道”来解释。因此“闵嫠妇之诗”的说法,值得探讨。

说《中谷有蓷》是一首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应该是没有错的。天气干旱,荒年饥馑,是确实的,但是主要原因还是,“遇人之艰难”,“遇人之不淑”,一是没有选好身强力壮的老公;二是荒年饥岁的死了,把她一个人撂在人间。谁人有前后眼?谁人能预卜未来?命运捉弄人,所以只有哭泣悲叹,却于事无补。因此说这是一首悲叹“短命老公的”诗歌。

诗歌分三章:

山谷中有棵益母草,因为干旱干枯了。有女真不幸,只有感慨叹息,只有感慨叹息呀!嫁人艰难就是了!

山谷中有棵益母草,前时还有一条条。有女真不幸,只有长长的叹息哭嚎。只有长长的叹息哭嚎,嫁个人中途死了!

山谷有棵益母草,原本还有湿地。有女真不幸,只有哭泣把眼泪掉。只有哭泣把眼泪掉,又能如何得了!

诗歌用“益母草”起兴,用益母草干枯的事实,阐述自己的不幸,非常贴切。益母草因干旱渐渐干枯而死的现实,就是女子悲惨命运的写照。

在诗歌的结构上,《中谷有蓷》比较独特。“或逆或顺,各有次也。”山谷中的那棵益母草,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先举其重,然后倒本其初,故章首二句先言乾,次言脩,后言湿。”最后成了这个样子,彻底的干枯了,前时还是一片片的干枯,当初还有些湿呢。三章的最后两句,则正好相反,“初而叹,次而啸,后而泣。”叙述的顺序是先现实,后过去,如絮叨亲人故去:昨天还吃东西,前天尚能走动一样。但是心情则是越说越悲,越说越惨,越说越无法掩饰,不能自已,说到最后只有涕泪涟涟。这样的顺序,突出了女子,对命运的清醒,在灾难面前的步步抗争。最后只有“啜其泣矣,何嗟及矣!”成“决绝之语,故以为篇终。”这样的结构使得诗歌含蓄而深沉,如女子命运的一首挽歌,悲痛欲绝,而又黯淡凄凉,看不出任何希望。



[赏析四]



朱熹解曰:“凶年岁馑,室家相弃,妇人览物起兴,而自述悲欢之辞也。”“何嗟及矣,言事已至此,未如之何,穷之甚也。”

曾氏曰:“凶年而遂相弃,盖衰薄之甚者,而诗人乃曰:遇斯人之艰难,遇斯人之不淑,而无怨怼过甚之辞焉,厚之至也。”

范氏曰:“世治,则室家相保者,上之所养也。世乱,则室家相弃者,上之所残也。其使之也勤,其取之也厚,则夫妇日以衰薄,而凶年不免于离散矣。伊尹曰: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故读诗者,于一物所失而知王政之恶,一女见弃而知人民之困。周之政荒民散,而将无以为国,于此可见矣。”



这是一首弃妇诗。

但是,笔者对凶年岁馑的说法不敢苟同。很多注家把“中谷有蓷,暵其干矣”,解为当时大旱,并看作诗人写作的背景。尤其是把艰难、不淑作为注脚,这在朱熹的注释里也可以看得出一点。

笔者认为,此诗每章的前两句连来理解,可以看作益母草加工炮制的过程。每一道工序时,妇人就不由自主地兴发起内心的悲伤之情。

笔者百度搜索了益母草的特性及采收加工的信息,录供参阅:

“益母草嫩茎叶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成分。性味辛苦凉,具有活血、法瘀、调经、消水的功效。治月经不调、浮肿下水、尿血、泻血、痢疾、痔疾。”。

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

【制法】

鲜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

干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分解如下:

(1)“暵其干矣”,即采收下来放到太阳下面去晒干的过程。

(2)“暵其脩矣”,晒好的成品是干益母草,如干肉一样而储藏。

(3)“暵其湿矣”,为便于妇女治病使用,干益母草还要细加工,用清水洗净后慢慢润透,才便于切成小段,再干燥备用。

总之,诗中没有写到干旱。



此诗从益母草晒干起兴,抒发弃妇内心的苦楚和慨叹。这是一个勤劳且懂些医道的妇女。她从山谷里采来鲜益母草,拿到太阳下曝晒,为了取得干成品用以治病之需。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弃妇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于是慨然长叹起来。慨叹自己命运不济,一开始就嫁了一个家境困厄的丈夫。仳离,指夫妻分离,多指妇女被弃。女人对男人依附较多,一旦被弃能不悲伤吗?就好比鲜嫩的益母草一样,随着艰难日月的挫磨,变成没有光泽的干草,花儿枯萎,容颜老去,风采不再,留给自己的只有一声叹息了。

第二章,益母草经过太阳曝晒成了干制品。女子被丈夫抛弃了,她内心压抑的痛苦如何得以发泄呢?她只有失意地长号啊!我怎么就嫁了这样一个没良心的丈夫啊!此人不是始乱终弃,就是可共患难而不可同富贵。人世间这样的人还少吗?如《氓》里的弃妇,穷小子看上了漂亮的大姐,就千方百计娶到手,一旦成了暴发户,就本性毕露,见异思迁,抛弃和他曾经共患难发誓不离不弃的结发妻子。经济地位低下的家庭主妇遭受这样的重大人生变故能不悲痛欲绝吗?她在外形上成了没有姿色的干草一样,内心里何尝不干枯无望呢?

第三章,妇女把干草润湿,准备切段再晒干。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她悲伤地落下泪来。益母草被反复曝晒弄湿再干燥的过程,既是加工炮制的实际过程,也是弃妇被折磨悲伤痛苦流泪的过程。可怜的苦命的女人啊,她不禁为自己的命运而啜泣起来。开始是慨叹,继之以长啸,最后干脆哭泣起来。感情的低沉、脆弱、乃至崩溃,这个过程的发展是一步步来的。到现在这个地步了,长嗟短叹哪里还来得及啊?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



 [赏析五]

《诗序》曰:“《中谷有蓷》,闵周也。夫妇日以哀薄,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尔。”《诗集传》说:“凶年饥馑,室家相弃,妇人览物起兴,而自述其悲叹之词也。”又“范氏曰,世治则室家相保者,上之所养也。世乱则室家相弃者,上之所残也。其使之也勤,其取之也厚,则夫妇日以哀薄,而凶年不免于离散矣。伊尹曰,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故读《诗》者于一物失所,而知王政之恶;一女见弃,而知人民之困。周之政荒民散,而将无以为国,于此亦可见矣。”《中国文学大辞典》谓该诗是“描写一弃妇悲伤无告之诗”,“表现妇人在荒年被丈夫遗弃后绝望的慨叹、呼号和哭泣,反映了东周时代下层妇女悲惨生活的断片。”味诸诗意,我不知道诸说当中“凶年”、“荒年”之说从何而来?诗歌里并没有这层意思。想必诸公此说缘沿自《诗序》,而《诗序》所据者何?无非是美化夫妇人伦之道,谓其夫弃之不得已而已。这不但削弱了本诗的批判力量,而且有断章取义、穿凿附会之嫌。
我以为,本诗应当是一妇女中年见弃,悲苦无告,哀叹命运,自怜身世的怨泣之作。诗歌每章以“中谷有蓷”起兴,暗含妇人正值壮年(“中谷”者,人生中年之低谷),却已像益母草一样焦干枯萎了。因此,彼夫弃之。这怎能不让她“嘅其叹矣”、“啜其泣矣”!抱怨自己“遇人之艰难(不淑)矣”,啜问苍穹“何嗟及矣”!要之,妇人此时,家人离散,穷途末路,彷徨无立锥之地。她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于是乎呼号连连,行至中谷,触景生情,遂歌此诗。
全诗用词颇具推敲,清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之:“干、修、湿,由浅及深,叹、啸、泣亦然”。谢枋得《传说汇纂》谓:“此诗三章,言物之暵,一节急一节。女之怨恨者一节急一节。始曰遇人之艰难,怜其穷也。中曰遇人之不淑,怜其遭凶祸也。终曰何嗟及矣,夫妇既已离别,虽怨嗟亦无及也。饥馑而相弃,有哀矜恻怛之意焉。”二说甚是。诗中的益母草既可比喻妇人之色容,亦可(按旧说)比喻其家庭生活之穷困不济,让妇人藉此感慨叹息其婚后生活的艰难困苦。三章里,第一章叹其不得已;第二章啸其心中之深怨;第三章泣其穷途之末路。从此可以发现,本诗之情感内容逐步加深,益母草的枯干程度亦随之而由枯干至枯焦再到枯萎,妇人的哀怨也是由嗟叹发展到呼号,再到泣不成声。读之,令人浑身凄凉!只觉无限酸楚,溢出纸面,让有心人无法安眠矣。俗话说:“女怕嫁错郎”,不亦然乎?最后一句“何嗟及矣”,令人心碎!其仳离之状,孤行之身,涟涟之泪,呼号之情,可以想见矣!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离,条其啸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湿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白话译文:

“山中一棵益母草,根儿叶儿都枯槁。有个女子被抛弃,一声叹息一声号。一声叹息一声号,嫁人艰难谁知道!

山谷一棵益母草,根儿叶儿都干燥。有个女子被抛弃,长长叹息声声叫。长长叹息声声叫,嫁个恶人真懊恼!

山谷一棵益母草,干黄根叶似火烤。有个女子被抛弃,一阵抽泣双泪掉。一阵抽泣双泪掉,追悔莫及向谁告!“

《中谷有蓷》是历来争论最少的《诗经》篇章,从《毛诗序》到现代学者,绝大多数论者都同意:这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但细分下来的,什么“妇人不孕被弃”说、“老公早逝”说以及什么“凶年、荒年”说,泊客以为就有些牵强了。

本篇用“益母草”起兴,用益母草干枯的事实,阐述弃妇自己的不幸,非常贴切。益母草因干旱渐渐干枯而死的现实,就是女子悲惨命运的写照。而且,“蓷”又名为“茺蔚”,也就是益母草。益母草,乃治疗妇科疾患的主药。李时珍认为“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因此,本篇用“益母草”起兴颇有深意。

本篇用词用语还有双重递进关系: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叹”“遇人之艰难”、“啸”“遇人之不淑”、“泣”“何嗟及矣”。这样的诗篇结构,强烈地表达了弃妇自哀自悼的悲惨遭遇和情绪。

本篇之用意当在提醒妇人们要“遇人之淑、识人之善”。

泊客早知“遇人不淑”一词,但读了《中谷有蓷》,才知其之出处。但,如何才能做到“遇人之淑、识人之善”呢?

泊客以为,婚姻的安全感要从自己做起。一是要相信自己,命运只能靠自己来把握。二是要维护好婚姻。婚姻是要靠经营的。三是自己要有独立的经济地位。有了这三点,即便婚姻出了差池,自己也不会乱了分寸。一句话,“只要自己安全了,婚姻也就安全了”。

这,既是对淑女们,对君子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诗经69
修心 • 养性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阅读原文:《诗经》第六十八篇《扬之水》


    关注 古风泊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