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鉴定文献资料(二)

 

(四)怎么辨别紫砂壶、化工壶1,真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一:质感不一样原矿真紫砂壶,精光内敛,温润似玉、如君子...



点击标题下的“壶艺茶道”一键订阅关注

欢迎来稿,请邮件39194342@qq.com

(四)怎么辨别紫砂壶、化工壶
1,真紫砂壶与化工壶的区别一:质感不一样
原矿真紫砂壶,精光内敛,温润似玉、如君子、色相沉稳、老气十足。好的紫砂矿料使用起来,不出15天便能看出效果。而不好的的化工泥壶,无论怎么养都白扯。计算也能做出豆沙效果(也并不是所有的矿料都有绿豆砂的效果),但因为表面的玻璃相(加入刨花水的原故亦称石英水)太重,茶水吃不进,把玩的油脂也渗不进去,故这样的壶是养不出来的。现在有紫砂研究所已留意这个题目,已出产出表面不带玻璃相的化工泥,这类泥被用来做高档的仿名家壶,非常能欺骗人,没有将原矿泥与化工泥对比熟悉的,极轻易上当。
2,真紫砂与化工泥的区别二:砂泥色泽
原矿真紫砂矿料的颜色大多不会太艳,一是由于早期的紫砂良多是浅表层的,本身就有了一定的原始风化。二是由于紫砂矿从地下被挖掘上来以后,要放置露天场地日晒雨淋一年半载,天然疏松变成小颗料后,再碾磨成粉,最后再经由锤打陈腐才能使用。经风化陈腐的原矿泥中的金属物质会发生氧化作用,泥色就会发暗、发沉、发旧,不会有新鲜亮丽的感觉。有些泥料会陈腐存放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才使用,故现在还会有少量清代、民国留存下来的老泥,但已弥足贵重稀少了。而化工泥是由高岭土加石英砂、刨花水和致色金属氧化物调制的,现调现用,加上金属氧化物往往超标添加。所以,泥色鲜、泥色艳,做出来的壶鲜亮无比就不希奇了。用这种超标色素的壶泡茶喝,对身体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原矿泥料的紫砂壶,壶体发色都比较沉、比较暗,尤其是使用过的壶尤为显着,有一种老气横秋,饱经岁月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讲的光彩。而化工壶是绝对不会达到这种效果的。
3,真紫砂与化工泥的区别三:辨工艺
因为现代制作工艺规范、效率极高,所做出来的壶周周正正、乖巧精道,让很多初学者非常喜欢。而手工做的壶没有同一的模具,只凭艺人心灵手巧,凭积累的经验,胸有成竹的按自己的要求喜好而制作。故统一形制、统一规格的壶都会在身筒的外形、壶口直径以及壶嘴、壶把的安装位置,粗细高低有所不同,不会有完全相同外观、规格的壶泛起。加之原矿紫砂本来就很少、很贵重,根本不可能,也没有那么多泥料大规模的机械化、模具化批量出产。所以,分辨传统工艺仍是现代工艺,这也是判定泥料是否隧道的一个方面。



(五)紫砂的鉴定方法
自明末以来,由于有关紫砂壶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加之近年来的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少之又少,所以给鉴别 紫砂壶 的真伪带来一定的困难。从明代中期侍童供春向金沙寺老僧学习壶艺开始,多是子承父业、师徒传承,从选砂、打泥片、装身筒到落款刻字,这些步骤全由一人操作,其造型设计也全凭个人的艺术爱好而做,是完全“各自为政”式的独立经营,是纯粹个体作坊式的民间艺术生产。历代的名家作品在当时就有仿制,在这一点上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同时代的仿品我们很难区分,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紫砂界的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烧制出了难以统计的仿名家款作品。这些仿品水平极高,与原作相比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这部分作品现遗存至今,给我们今天的鉴别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近几十年来,经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同时也结合近年来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对于 紫砂壶 制作年代的鉴定也有了大大的提高,基本上可以根据砂质、颜色、加工手法、造型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作品的大致年代,不会有很大的差距。
明清两代 紫砂壶 的生产完全是家庭式的作坊制,器物侧重反映的是紫砂艺人的个人风格,或规矩严谨,或粗放豪迈,或素面素心,或装饰华丽。“自古茗壶似名人”是说壶的风格与古代文人雅士一样,各有千秋,而绝不雷同。艺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展示出个性风采。各具特色就形成了同一个时代个性之间的极大差异。目前 紫砂壶 的鉴定则还处在摸索探求阶段,大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虑。
1,造型
对于 紫砂壶 的鉴定,首先要明确各个时期砂壶造型的特点,以及演变发展的规律。其造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带装饰的光货,这是最见设计者工夫的作品。第二类是仿动物、植物的花货。第三类是筋纹造型,其特点是在光货的基础上出有各式的棱角,多在嘴和把手处出筋。 紫砂壶 的造型明代的式样较少,多为圆形、筋纹形风格古拙、圆浑。壶体偏大多提梁,有硬提软提之分,无足宽平底,光素而少 华丽 ,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清代初期砂壶造型出现了专供宫廷、皇家使用的精工细琢的宫廷壶,造型多以自然形和几何形为主。另外一些民间实用型壶类壶型小、流短、小耳柄、形制小巧玲珑;清末及民国初期的砂壶造型、款识增多,附加的装饰也多,多以仿古代名家为主,在形式上没有太大的创新。
2,胎质
紫砂壶 的胎质具体地说就是泥料。不同时期的泥料有着不同的泥质,而不同的泥质呈色肌理都是不尽相同的。明代时期紫砂壶 使用的泥料内含颗粒状粗砂,给人的感觉是粗糙的,这是当时的炼泥陶洗技术相对落后的原因。据有关资料表明,明代紫砂泥料的目数为25-30目,而清中期为55-60目,到了近现代为100-120目(目数是泥料的精炼程度)。目数越低,颗粒越粗,孔隙度也越大,用手指弹击声音沙哑、发闷。明代的砂壶表面均无光泽度,由于多是墓葬出土物,胎体吸收了地下的水湿气,表面失光。1965年南京市中华门外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 紫砂壶 。此壶的泥料与1976年羊角山遗址所出的残器相同,泥料很粗,接近缸胎,有生烧和火疵现象。由于是与缸类一同入窑烧制,所以壶身局部都沾有少量的釉泪。明代制壶的泥料只是将最初用来制作大缸大瓮的泥料略加澄炼而已。杂质较多,所以器物表很粗糙。到了明末清初泥料仍较粗糙,大多含有闪亮的云母,胎壁也较厚实。
到了清代泥料澄炼工艺总体有所提高,出现了紫砂细泥。清中期制作的壶胎骨坚致,色泽温润,晚期泥质仍坚致但色泽不如中期温润显得干枯。我们对于泥料辨认,在 紫砂壶 的断代认识上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另外,从泥色上也有区别。明代的泥色多紫色、红色(大红袍),而清代的泥色则较多,除了以上两种外,还多见一种在紫砂泥中夹有梨皮似小点的紫砂,称为“梨花点”或“桂花沙”,前者较后者粗,也有人将它们统称为“梨皮”。“梨花点”清代早期多见,而“桂花沙”则在雍正、乾隆时期多见。民国以后,紫砂的色彩多了起来,如墨绿、黑色等。而现代的紫砂器讲究原料与颜色造型一致,如仿青铜器造型,就用仿古铜颜色的泥砂制作。 紫砂壶 由于经常把玩磨擦,久而久之,就会有一层光亮面,俗称“包浆”。这也是我们鉴别工作当中鉴别时代远近的一种辅助手段。
3,制作工艺
制作砂壶的成型工艺,在各个时期都有所不同。这些工艺范围还包括了烧窑的方法、烧成气氛、窑炉结构、燃料等诸多方面。这些外在的因素都会在成品上或多或少留下时代痕迹,因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断代认识的凭据之一。明代创始期的壶是以捏制为主,壶内胎往往有掏空时捏按的指纹。到了晚明的时候,时大彬创造了木模制壶方法,壶内壁不见指纹,但有竹刀刮削的痕迹,在柄与壶身、流与壶身相接触往往比较粗糙,有时为了美化接痕而贴上柿蒂形泥片而成为最早的附加装饰。盖与钮的相接触有时也会这样处理。由于明代不单独烧壶,反将壶放在同窑的缸中套烧,所以经常有缸瓮飞洒的釉泪沾在壶体表面,有的砂壶还因受到火的原因凸起气泡,使表面凸凹不平,壶的内壁也薄厚不一。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温度不够,砂壶不能完全烧结,所以其胎质较为疏松。
清代的 紫砂壶 一般采用打泥片,再将泥片镶接而成,所以壶胎厚薄比较均匀,制作也比较精细,其壶底多有放射状痕迹。另外也有制壶大家仍坚持以手捏制为主,如陈鸣远、杨彭年等人,他们所制作的壶已达到炉火炖青的境界,一般人是望尘莫及的。清早期的壶嘴为单孔,晚期为多孔,清中期以前的壶均为手制,到了清末就有用模制或轳辘成型的工艺。著名紫砂学家顾景舟先生在谈到紫砂鉴定时曾讲过“成型手法是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每个制壶家作壶嘴及壶把的方法不同,都有个人的风格。到了近现代则采用注浆成型,壶身略加修饰就极为光润,而此时期的砂制细如膏泥,器物的里外极其规整,当然手感也极好。
4,款识和铭刻
紫砂制品上的款识和铭刻是指刻、印、划在砂壶表面起装饰作用的文字,用以表明它产生的年代、制作者和使用者等诸多因素,这同样是断代认识上应当借鉴的依据之一。不同的时代刻款铭字的部位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在书体上,明代都为楷书,到了清代早期楷书、篆书并用,而后期则以篆书为主。在 紫砂壶 的盖内、壶底或把根处都刻有制壶人的落款。许多研究人员和紫砂爱好者、收藏者都十分重视器物上有没有名家款识,就像人们见到一件精美绝伦的瓷器首先要翻过来看看底部有没有官窑款识一样,认为凡是没有书款的作品其艺术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是故宫博物院旧藏的紫砂器则是个例外,藏品中尤其是前期器物许多都没有款识,不能以有无款识而论其价值。这些无款器物的制作工艺和精美的程度与大家陈鸣远、项圣思、惠逸公、邵友兰等名家款的作品相比绝对没有丝毫的逊色,相反有些则更胜一筹。由于紫砂艺人印章材料坚固,名人的印章一般可以沿用若干年,甚至终生都在使用,应该说印章款的鉴别是判断作者的直接依据。但也不尽然,这里要从两点去说明,其一,名师故去之后,他的家人、门徒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其遗存的印章。其二,仿制得惟妙惟肖的名人印章和仿制名家砂壶是同步而生的,对于高水平的仿品,稍有疏忽,就容易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印章的真伪固然是一个方面,但也不是全部的,还必须综合其它方面如器型、泥质、泥色、工艺、装饰等来加以认识,才不至于在工作中出现偏差。
5,从风格品位上判断
关于 紫砂壶 的风格品位是与其它门类的工艺美术作品共通的。紫砂艺师根据可塑性极好的泥料,随心所欲地捏塑出各种造型的制品,形成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另外在同一时期的艺术师们可以制造出品位不同的作品,那些只有具备时代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才可称得上艺术层次的上层之作。名家茗壶的制作,其高矮的比例、线条的转折都恰如其分,多一分就俗气,差一点就平庸,线条曲弧有时全凭作者的感觉去控制,这种感觉来源于本人的艺术修养和长期的实践经验。我们在鉴定传世的名家作品,特别是明清两代流传下来的砂壶,首先要掌握的是这些名家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与风格,作品中有没有那个时代的气息与烙印,还必须综合考察作者一贯制作风格与品位。从近现代的伪作来看,多数是属于技精而缺乏韵味,而壶的神韵是艺术生命所在。不同名家的艺术风格是我们鉴定作品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历史上同一位名家制出的三个不同造型的壶,即使从表面上看好像不一样,但要仔细观察其壶的外弧线柄的曲度,流与颈的角度,就会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这一点看就同一位艺师而言,他的壶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精深,虽然不同时期会略有变化,但成型的线条与细微之处的处理方法,就像一个人的笔记一样,基本上已成为一种习惯,技法和风格都是一致的,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异。而仿品只能仿其形,形似而神不似的茶壶,不过是用泥巴捏出来的用具而已。
名人名壶,第一不可以逾越出他生活和创作的时代,第二,必然体现他一贯的壶艺特点,展现出高品位、高层次的思想内涵和制作水平,否则就有伪作之嫌,从造型、作品的风格品位去认识作者,这个方法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的鉴定也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紫砂器在造型、工艺手法、款识以及泥料装饰方面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我们在掌握一般规律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特殊性。有些名家往往出人意料的显示出本人的全面性,例如陈鸣远,他的壶以自然仿生的花货为主,也有光圆的几何形,其风格多变、格调高雅,富有文人气息是陈鸣远紫砂器的最大艺术特色。随着紫砂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收藏紫砂热潮的风起云涌,仿品也是越来越多,而且仿得也是越来越精。面对目前这种状况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掌握鉴定紫砂器的基本知识,通过造型理清时代的脉络,了解各个时期各家作品的不同风格及工艺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层次,就一定能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器的本来面目。



(六)紫砂历史上的同名现象
在数百年的紫砂历史长河中,陶都宜兴有无数的制壶艺人。其各个时期出现的名工、名人中,在制作技艺的创立与完善,原料材质的精炼与配置、造型外观的创新与改良、器表肌理的体现与装饰等方面,各有其独到之处。正由于他们的突出贡献,使得宜兴紫砂工艺有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些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中,我们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同时期的艺人却有着相同的名(号)。
1、“少山”名款
“少山”本是明代制壶大家时大彬的字号,但传世大彬壶从未见“少山”名款。倒是从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出现不少“少山”刻款紫砂壶,特别是利用曼生壶、子冶壶等经典造型,在壶上镌刻诗文然后落上“少山”款识,成为制壶时尚。早先有杨彭年的一把柱础壶,壶身铭:“仙人之供 少山”;邵友兰秘制款钟式壶,壶身铭:“如玉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山氏刻”;道光年间邓奎款直筒壶,壶身铭:“江南第一春 少山”;清末民初万丰顺记钟式壶,壶身铭:“一勺八斗之子才 少山”。笔者亲眼见过三款这样的紫砂壶,如图。可见用“少山”铭刻的紫砂器,其时间跨度之长、传世作品之多,绝非一人所为。
2、“友兰”名款
①王友兰,清顺治、康熙年间宜兴制壶高手,其传器底印“友兰茶具”四字。
②杨友兰,清乾隆年间制壶艺人,其传器多印有“杨友兰制”篆书印。《宜兴陶瓷发展史》(油印本):“友兰,工制茗壶,创紫砂炉均釉装饰。”
③邵友兰,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壶高手。邵友兰曾为宫廷制作茗壶,也曾与邵二泉、陈曼生等合作,由友兰制壶、二泉、曼生铭刻。例如与曼生合作的串顶圆壶,器身铭:“圣人在上、甘泉呈祥,曼生”字句;还有一把与二泉合作的大圆壶,壶身铭:“丹井泉宜延年季谁其饮之勾漏仙,二泉氏品定”字句。邵友兰留传作品较多,底印有“阳羡邵友兰制”、“友兰秘制”以及“友兰真记”等款。
3、“飞龙”名款
①徐飞龙,清康熙,雍正年间制壶好手。所制茗壶以方器多见,传器有泥绘八方软提梁壶,壶身四面分别用色泥绘出“梅、兰、竹、菊”,并配以文字“瘦岭春预报、皇室自幽香、松筠并岁寒、艳色秀重阳”。此壶制作考究、意境深远,为紫砂收藏家李长平先生藏品。
②飞龙,清末紫砂艺人,佚姓。南京博物院藏有飞龙款“汉方壶”一具,泥色红赭,下印“飞龙”篆文款,壶底为山水纹印。
4、“南林”名款
①王南林,清雍正、乾隆年间制壶名工。现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王南林制并印有御制字样的紫砂器,民间也有传器,其中以彩釉紫砂罐为多。图五为缺盖紫砂大壶,底印“王南林制”。当代紫砂大收藏家沙志明先生着书写到:“王南林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高手,和杨友兰、邵玉亭等都承制过宫廷御器,特别擅长彩釉砂壶,这也是“康乾盛世”的一种表现。这一时期紫砂已不再以实用功能停留在人们中间,而是由民间的手工艺术堂而皇之地进入宫廷。这是我国特有的宜兴紫砂陶在艺术上争得了历史上灿烂光辉的一页。”沙先生讲得非常之好,沙老他不仅毕生收藏紫砂,而且研究紫砂、宣传紫砂,为弘扬宜兴紫砂作出较大贡献。
②南林,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紫砂提梁柱础壶,腹部署:“东溪渔隐刻于师竹斋”行书刻款,底印:“南林监制”篆书款。“东溪”一说为清同治、光绪年间制壶好手,一说为清末民初制壶大家赵松亭。此“南林”不是前面讲到的王南林,其姓氏待考。
5、“贞祥”名款
①葛贞祥,清乾隆、嘉庆年间紫砂艺人。制壶也擅作紫砂花盆。
②蒋贞祥,清末民初制壶名家。传器有红泥软提梁壶,平盖上有一小圆章,阳文“贞祥”二字。
③华贞祥,清末民初制壶艺人。传器有蟠螭壶,海棠红砂胎,壶盖塑一蟠螭居于顶端,流为独角怪兽,造型奇特。盖内有“贞祥”印章,底款为“南洋劝业会宜兴陶业出品”。
6、“二泉”名款
①杨彭年,字二泉,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名手。曾与陈鸿寿合作制作了大量新颖别致且具文人气息的紫砂茗壶,世称“曼生壶”。历史上杨彭年用“二泉”名款的传器不多见。
②邵二泉,清嘉庆、道光年间制壶和铭刻高手。曾与吴月亭、邵景南、邵友兰以及陈曼生等合作,一般均由二泉镌刻。有楷书款,但以行书款为多。如由邵友兰所制“高蛋包壶”,壶身镌行书铭:“手托清泉当皓魄,半是卢仝半李白。二泉”。还有邵景南制“太极鼓壶”,壶身镌楷书铭:“雀舌未经三事雨,龙团先占一枝春。二泉”。历史上所见二泉刻款茗壶都较为精致。
7、“莲生”名款
①史莲生,清末民初紫砂艺人。香港茶具文物馆藏有“折腰扁圆壶”一具,盖印“莲生”篆书款。
②戴相明,号“莲生”,民国时期紫砂艺人。其父戴国宝为当年上海铁画轩陶器公司创办人,陶刻名手,书法精妙。戴相明亦善书刻,在一些铁画轩产品上有他的刻款。
8、“卷翁”名款
①汪裕泰,号卷翁,1930年在杭州西湖边开设茶叶行,兼营高档紫砂茗壶。曾经从宜兴聘请紫砂艺人到杭州,专为其制作产品。
②冯桂林,民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制壶大家。有人认为冯桂林别号“卷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冯当年被汪裕泰聘往杭州制壶,所制作品印有“卷翁”印记。后来冯回到宜兴,受聘于吴德盛处,所制作品印有“金鼎商标”印记。冯桂林一生勤于创新,留下不少传世之作。
9、“冰心道人”名款
①程寿珍,号“冰心道人”,清末民初制壶高手,为制壶名工邵友廷养子。程寿珍是一位高产能手,又以掇球、仿鼓、汉扁三式出名。
②束金寿,号“冰心道人”,民国时期紫砂艺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其弟束禄度兴办“立新陶器厂”,所见传器有“立新出品”刻款。用“粉浆”装饰,是束氏特色。
10、“大生”名款
范大生是民国时期一位制壶大家,其祖孙三代艺人在紫砂器上同用一个“大生”印款,历时长久,传世作品较多,这在宜兴紫砂界实属奇观。
宜兴紫砂历史上出现上述众多的同名(号)现象绝非偶然,我们分析有其深刻的历史情结。有如上面没有讲到的清末紫砂艺人蒋祥元,因一生崇拜紫砂艺术大家陈鸣远而取号为“铭远”,并将其作为壶上的印款。这充分代表了广大紫砂艺人的崇师之心、慕古之意,我们认为这种对前辈艺人的推崇和尊敬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如果您有任何关于紫砂的想法或者喜欢紫砂,欢迎扫描编辑微信
长按下面二维码可以加编辑微信和微店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我们。电话13771382816)


    关注 壶艺茶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