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带你读茶经(2)

 

闲暇读一读“茶经”,让我们感受一下古人对茶的认识和当时的制茶工艺。...



“小二”带你读《茶经》(2)

引言:《茶经》中的部分记录说明古人的制茶工艺还是很讲究的哦!

如果您想对《茶经》典籍有进一步的了解,敬请关注“小二看茶”(微信公众号:tea-thing)

(三之造):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聚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译文:采茶都在农历的二月、三月、四月间。茶芽如笋的肥嫩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碎石粒的肥沃土壤上,可长到四五寸。细嫩芽叶好像刚刚从土中长出来的细嫩薇蕨。清晨带着露水时就去采摘。茶芽常生在茂密的茶树蓬之上,一个茶树枝条上课发出三个、四个、五个新芽叶,选择其中生长最高最肥壮的采摘。天下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天晴时,采来的茶叶,先上甑蒸,再捣碎,然后放在圈模中拍压成茶饼,接着进行烘焙至干,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小二”读后感:

(1)古人更讲究茶叶采摘的品质,比如古人只采摘春茶(二、三、四月),而现代人由于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夏茶和秋茶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再比如古人提倡下雨天和阴天不适合采摘,因为这时候采摘的茶叶会影响品质,而现代的茶农是绝对办不到的。

(2)古代的制茶工艺相当复杂精细,包括蒸、捣、拍、焙、穿、封、育等工艺步骤,而现代的很多不同种类的茶叶的制备工艺很可能只是选择保留其中几个工序,并进一步演化发展而来。


    关注 小二看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