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艺之旅丨小锤敲过一千年·云南鹤庆工艺考察学习报告

 

提示:点击上方"爱手艺"↑免费订阅本刊2016年九月中旬,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饰专业的同...




提示:点击上方"爱手艺"↑免费订阅本刊



2016年九月中旬,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饰专业的同学们在蒋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新华村展开毕业考察活动。新华村以锻造工艺和錾刻工艺闻名,是一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村寨,早在南诏时期,先辈们即以手工艺品加工制作养家糊口,"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外。对于首饰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次考察无疑极大地丰富了专业知识。



到达新华村后,工艺美术大师张松明老师是地地道道的白族人,目前从事首饰设计工作。他生于闻名全国的银都水乡——大理新华村,张老师身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从小耳濡目染,对此技艺十分感兴趣,远赴全国各地区学习各种工艺,从事金银器首饰设计制作加工17年有余,在金属錾刻领域尤为擅长。张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师生们,并带领大家前往刚成立的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实训基地、教师工作站参加挂牌仪式。之后带领大家参观当地的手工艺术品以及现场制作技术。在讲解工艺理论的同时,张老师还给大伙普及所学到的每一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过程,历史文化背景等,让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其“表”更让我们深入的了解它们的由来。

第二天,同学们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将铅嵌在铜板之下,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的了解这项工艺,张老师事无巨细地边为大家示范錾刻,边讲解錾刻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在了解到学生们以前学过錾刻后,大师很快就让同学们上手练习。

制作半浮雕,首先,要熟练弧度錾走线,也就是平面錾刻,线条要流畅顺滑,刻刀不宜太尖,以防将铜板錾破,錾完线条后加深收拢,使錾刻图案凸起,再用踏錾压平四周,凸显图案,最后修复整形。在錾刻过程中每一笔的力度都需要拿捏得当,反复淬火。


张松明大师为老师和同学介绍工艺    图/郭善塔
在演示錾刻的张松明大师    图/郭善塔
此外,张老师还为同学们讲解了精工锻造的制作流程。从选材到退火,锻造,修型,打磨,淬火,每一项步骤都要求精细和严谨。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这项工艺,张老师亲自取材,从工具的挑选到成品的制作,一直都亲力亲为,反复地为大家示范锻造的敲打方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首饰人的认真与热情。

精工锻造,先要将铜板切成10*10的正方形,然后退火,自然冷却后找到圆心画出一个大圆一个小圆,沿着大圆将铜片裁剪成圆形后置于铁砧上捶打,通过捶打用挤压和拉伸的方式使铜片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捶打过程中要一圈圈的绕着敲,力道与移动速度都要均匀,这样敲出来的作品才匀称且美观。 在学习锻造过程中,张老师还和师生们探讨了有关锻造作品的不同样式所用到的不同方法与工具,并和大家讨论了改进方案。

在练习过后,大师鼓励同学们自己设计图形,并将它做出成品。首饰专业的同学在校学习工艺技法的同时也在学习各种设计理念,此次来新华村毕业考察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工艺,还是融身古都,接触传统图案,学习传统图案背后的意义。将传统图案表现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和大师沟通后,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了设计图。最后,每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独特的成品。


作品:花/林智敏    图/蒋琳
    
作品:鹤/ 赵真龙  图/蒋琳
作品:水纹/任琮玮   图/蒋琳
作品:银碗/蒋琳   图/顾祝       

作品:多边形碟/范宝文   图/顾祝 
作品:小酒杯/顾祝   图/顾祝
作品:勺子/刘益璇   图/顾祝


部分锻造作品   图/顾祝


张松明大师、蒋琳老师与14首饰班集体合影   图/路人


龙泉不仅仅有錾刻和精工的工艺,瓷包银工艺也是新华村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瓷包银工艺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而言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虽然这次前往考察的都是首饰方向的学生,但是新华村的瓷包银工艺对他们而言依然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同学在此次旅行中学到很多,也很有感触。

01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男男女女,都能用金、银、铜、铁等材料制作各种酒具、茶具、碗、勺等器皿,以及项链、耳环、手镯、挂件等各种民间工艺品。这里制作的民族工艺品,不论其工艺还是规模,在云南省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在这里没有机器生产的单一与无味,只有赋予了情感的敲打声。从白天到黑夜,从庭院到店前都能看到村民认真的身影。双手敲打出的作品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痕迹都有人们的心血与汗水。若你恰好碰到疑惑好奇的地方尽可大胆的上前去和师傅讨教一二,他们不但会为你答疑解惑还会传授些许技巧。古话说的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在云南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参与了錾刻过程中的每一步骤,这是在课堂是根本学不到的。云南的老师带着我们从买材料到浇筑铅版再到打磨工具每一步都耐心的指导我们自己完成,为我们今后自己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李翎 14首饰”
 
02
 “通过这次毕业考察,在张大师和他徒弟的指导下教了我们的许多银器制作技巧和理论知识。虽然条件不容易,但我们没有让老师失望认真学习做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器皿与錾刻作品。俗话说::“舍近求远”好的工艺是会不断被发现的,学其所用,所传承!这次考察让我学会了很多当地银器制作工艺,看了很多银器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体会到了那些老工匠的精湛工艺。这次毕业之旅,很特别!   ——郭善塔 14首饰”
 
03
 “每天余晖像是被深蓝墨氤氲的傍晚,或是豆浆油条米皮卷入街的清晨,我们归去或归来,或四散在各家看银饰,学习纹饰考察工艺,满街不乏商业店铺,机打而成的精美饰件也很多,但也总能看到手工艺人在忙碌,敲打、錾刻、打磨,即使商业气息铺天盖地,还是有人保持一颗难得的匠心,做好不做量。我想,考察下来,錾刻本身加之我们的只是工艺的研习,我们更应该明白的是,研习的态度,也就是如何称之为匠人匠心,此心长存,其它事物的研习可亦成。   ——朱蕾 14首饰”
 
 
 
瓷包银
    图/
顾祝
在考察阶段的后期,师生们还访问了当地的古镇,直接前往本地人的活动区域进行采风。深入当地生活圈的走访让大家对地域文化有了更加直接和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当地的古旧建筑,还是从事手工艺劳动的人们,都有鲜明的当地特色。
 
当地手工艺人正在工作    图/顾祝
通过在云南新华村12天的考察,同学们对于錾刻和锻造的发展和制作流程有了崭新的认识和体验。这次考察给了同学们极大的触动。

有同学表示,在这次考察中她意识到手工艺品是真真“纯手工”的,从工具的制作到画图,成品的制作,每一步都是通过自己手动,一点一点的来完成的,没有刻刀就现场磨,没有喷枪就用土灶烧,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体会着自己动手所带来的成就感,手工艺品之所以无可替代,不仅仅是因为具备了机器制作所没有的细腻,还具备了手艺人的感情注入,对历史的致敬,体现出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认真追求。这让我们意识到,光是学会如何去制作一项东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深入了解其技艺背后的文化背景,用心去感受其变化,才能做出有生命的作品。在设计过程中,有趣的是在张老师给我们讲解到祥云纹图案时,他说,这样一个简单的线条其实是万能的,千变万化的,围绕这根线条其实是可以得到很多有趣的图案的,这是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然而很可惜,我们把它丢掉了,反而是外国人把它捡起来,这是件很遗憾的事情。听到这仿佛醍醐灌顶,好像我们一直在追求新的东西,在探索的路上反而把宝贵的东西给弄丢了,要怎样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忘本,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另外,在我们了解,学习工艺的同时还对此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我们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定的辨析。同时还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工艺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偏执、精益求精的追求。

时间虽短暂而又仓促,但是我们不仅学会技艺,还学到了更为重要的工艺精神,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工艺的细致,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考察虽然已经过去,但这次考察带给同学们的收获却永远不会过去。

文字撰写:顾祝 司旺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2014级首饰专业

素材提供:顾祝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2014级首饰专业
编辑✔  艾默
校对✔一闪而过



生 活 发 酵 艺 术 . 艺 术 微 醺 情 操


    关注 爱手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