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语新说5、“科学”的用法

 

“迷信”与“科学”既是一对反义词,又是难兄难弟。“科学”被滥用,正如“迷信”被胡使。“迷信”遍地都在的时候...



“迷信”与“科学”既是一对反义词,又是难兄难弟。“科学”被滥用,正如“迷信”被胡使。“迷信”遍地都在的时候,“科学”也俯拾皆有。是先有的“科学”,还是先有的“迷信”?显然,在前科学的时代,说一个人迷信也没啥意义,而且也说不出口,甚至想不起来说。而科学就像是第一道人造的光,照亮了那个曾经一塌糊涂的世界,开辟出一条理性可以依循的道路,让人不再摸着石头走夜路了。

感性只提供科学研究的事物现象,而理性会提供科学研究的工具、逻辑、方法。科学与理性彻底相关,科学就是理性的别称。科学的基本特征是:

规律可验证(与伪科学相区别),

实验可重复(与灵异学相反),

与某一确定的人的个体无关(区别于宗教体验)。

于是,当人的理性说话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带有“科学”的话语。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1、“社会科学”

科学里包括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或叫作“人文科学”)。但社会科学里是不包括哲学、文学的。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里,却有哲学所、文学所、外国文学所,显得很荒唐。这样的荒唐不是社会科学意义上的,而是行政上的。否则怎么办呢,又分出来,放哪儿去呢。干脆,一个篮子里十个鸡蛋是搁,十一个鸡蛋是搁。其实那第十一个是鸭蛋,闭眼就这么放了。可等这些蛋孵出来了呢,弄得鸡一嘴鴨一嘴的。

然而,这么放蛋还是有好处的。哲学是前科学,即是前自然科学,又是前社会科学。文学,也要经常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面前照照镜子。把他们放一块儿也有这么多好处啊,莫非这就是行政者的独到眼光么。

2、“科学性”

汉语中很很多“性”词汇,如:

纯洁性,充分性,戏剧性,革命性,斗争性,毁灭性,生活性,政治性,社会性,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真实性,准确性,真理性,科学性。

这些个“性”说得多了又听得混了,还以为中国的性科学很发达呢。“AAA性的BBB”即是说,BBB里包含着AAA,或BBB具有AAA的性质,或或BBB是AAA状态的。

比如:冯骥才说,汶川地震使羌族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

在这个句子里,冯骥才的意思是,汶川地震使羌族文化遭受打击,这样的打击其效果是趋向毁灭羌族文化。

这么说很罗嗦吧,也可以简洁为,汶川地震将毁灭羌族文化。但关键性的词汇“打击”不见了。

或者说,汶川地震对羌族文化的打击是毁灭性的。还是要有“性”才能使话语简洁明了且说得到位。

看来,汉语一旦引入了“XXX性”,就不会别的说法了。“XXX性”似乎是深刻地影响了汉语在使用复合型动作名词组时的习惯。于是“科学性”词组的使用就异常发达起来。如:

科学性发展,中医的科学性,秋练有多少科学性,磁疗的科学性,科学性原则,胎教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冬令进补的科学性,法的科学性,你的建议有科学性吗,减肥法的科学性,注重科学性。

“XXX的科学性”在这里的大致意思是,XXX里包含科学性质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可以是成分、道理、理论、成果、规则等。

但这么说也带来一个话外音,就是XXX里还含有非科学、伪科学性质的东西。凡是XXX有“科学性”的,也逃避不了其中的不科学性(非科学、伪科学性质的东西)。在这样一个科学性与不科学性杂糅的XXX里,“科学性”就变得可有可无,有时被不科学性所遮蔽,有时被拿来说事儿,有时就是个包装。

3、作形容词的“科学”

“科学”作形容词的时候,被这样来用:

科学养猪,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科学训练,科学原理,科学养孩子,科学膳食,科学调查,科学实验,科学养生,科学房事,科学实践。

这时候的“科学”又恢复了它的本来面目,即理性的学问。“科学XXX”,也可以说成是“XXX的科学”。如:

科学养猪——> 养猪的科学——> 养猪学

科学种植——> 种植的科学——> 种植学

科学管理——> 管理的科学——> 管理学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科学——> 社会主义学

科学养生——> 养生的科学——> 养生学

科学养孩子——> 养孩子的科学——> 养育学

原来学问就是这么来的啊。

4、作名词的“科学”

作名词的“科学”,比起形容词的“科学”来,更接近科学本身了。如典型的宣传口号:学科学,用科学。这里的“科学”,其内涵就是科学理论与技术,还包括科学的思维逻辑等。

但对于科学,却还有很多疑问。上面说了,科学是理性的别称。那么有人会问了,哲学不也是出自理性吗?

最初的哲学也是前科学,后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先后从哲学当中分家出来自立门户,哲学就变成了今天的哲学。

从哲学、科学史来看,可以列出下面这个关系式:

哲学 ——> 社会科学 ——> 自然科学。

这个关系式的意思是,越是靠后,体系与派别越少。当初的哲学是派别林立,体系众多,人人都可提出自己对世界与人类的看法,看得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而社会科学也类似哲学,像经济学就是一个流派取代另一个流派,社会学更是如此,心理学也这样。而自然科学虽然有一些流派,但体系只有一个,即这些流派都遵循同样的科学逻辑与基本公理。

于是,当再次审视上面那个关系式,就会联想到,(自然)科学基于理性,其所发源的哲学也应基于理性,但为何哲学与(自然)科学竟有如此不同呢?

自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离家出走之后,他们的父亲——今天的哲学已不复往昔的样子,却有着更为清晰的自身特征,那就是超理性的显现。

5、带有语气的“科学”

除了以上几种用法,有时候“科学”还被用来表达诸如愤怒、较真儿、反抗、异议、唾弃、肯定、执着等情绪,类似语气词。这时的“科学”,或是为了反迷信,或是为了反专断,或是为了反伪科学,或是为了或是。

比如:

这个,科学吗?

一点也不科学!

社会主义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

你个科(学)盲。

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这里面有科学道道的!

这是科学!

你太不科学了吧!


    关注 文化洗剪吹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