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长书单 ▏《如归》:一本勇敢而坦诚的书。

 

死亡把住了所有的出口。一个好的结束,一个新的开端,如踏归途。死亡需要学习。...

“假如我真的没糊涂,真的懂什么是宽容,应该朝他们走过去,说服自己听他们的。假如我走了过去,会发现理性与否,对错与否,对他们最后的时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只有走近他们,才能送他们安心地走。”——冯丽

作者简介

冯丽

作家、教授。现任职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笔名皮皮,上世纪80年代与余华、格非等一起被定义为“先锋派作家”,多部作品享誉文坛。出版有长篇小说《渴望激情》《比如女人》《爱情句号》《所谓先生》等;短篇小说集《全世界都8岁》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本书试读



母亲
(一)
母亲年轻时少言寡语。
小时候与她有关的记忆,都像默片一样。
她拉着我的手穿过城市,去努尔哈赤的陵墓公园,在石马脚下拍照;她和我坐在中山公园的荷花前拍照……她喜欢拍照,不喜欢说话。
她拉着我的手,出门,去拍照,去买东西。她不跟我说话,路上碰见熟人,被问起去哪儿时,她也总是微笑着轻声回答:去前面。
只有几岁人生阅历的我,像局外人一样,沉默地看着他们,连母亲那种礼貌性的微笑也省了。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未生过疑问,为什么母亲不告诉别人,我们要去哪里。那些人苦涩尴尬的笑容,在我幼小的目光中,也是正常的表情。长大后,我好像忘了这回事;再想起母亲这个回答时,她已经离开人世,我已经年过半百……我才哈哈大笑,甚至狂笑不止。
有的幽默需要半个世纪酝酿。
母亲的话语像被堵住的涓流,更年期开始汩汩流淌,从早到晚;父亲说,你妈现在一天说的话够过去一年说的。她述说她看到的听到的,她的感慨;我听着听着,偶尔嗯啊应答。一如习惯她的沉默,我也习惯她的絮语。她的唠叨是静的,进到我心里,不烦。她有病后,随着身体的衰弱,活动半径减小,她没有那么多可说的,开始重复说过的话。
她最经常问的是,你怎么样?
每次我回答,挺好。

接着,她会说,活着没意思。
我说,那也活着呗。
她说,那是。
有些冬天被记住了,因为发生了比冬天更寒冷的事情。
2010年的冬天,母亲被确诊:胃癌晚期。医生说,她最多还能活半年。
告诉父亲后,他泪如雨下。我从阳台望下去,街上到处是融化后再次冻结的脏雪,脏得尖厉。
在我的记忆中,更多的是父母的争吵。
父亲得知,母亲最多还有半年可活,再次痛哭。他答应我们绝不向母亲透露任何消息,一定好好照顾她。
母亲生病前,他们住在两套相邻的房子里。两个床,两个厕所,两个电视,两个淋浴……只有吃饭在一块儿。我要把两套房子打通,他们都不同意,疾病侵袭前,他们过了几年和睦的日子。
那年也有一个漫长寒冷的春天,直到六月才感到真正稳定的暖意。父亲对母亲疾病的耐心也在夏天的潮湿中,慢慢变了味道。
一开始,父亲对母亲的照顾的确是“忘我”的,带着健康人对垂死之人的巨大同情,凡事的宗旨都是为了让病人高兴。保姆也向我夸赞,她说,你家老爷子真行,啥事都问你妈行不,真有耐心。疾病仿佛把他们带进了新的状态。
唯一对此没做出额外反应的是病人,她很平静,对父亲格外殷勤地照顾近乎无动于衷,仿佛这是她照顾了他一辈子的某种回报。她没有因此怀疑自己得的病不是胃炎,直到她临终,她从未问过我,她得的到底是什么病。
她不感兴趣,或者她从一开始就知道了……


    关注 商务印书馆阅读体验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