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象以尽理——《北宋五子》创作谈(上篇)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一次大规模、全方位、多层面以美术的形式再现5000年中华文明光辉灿烂...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一次大规模、全方位、多层面以美术的形式再现5000年中华文明光辉灿烂历史故事史诗般的重大工程,目前正在国博展出。我国当代美术界许多具有创作实力的老、中、青优秀艺术家,以饱满的创作热情,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进行精心而艰苦的创作。最后经过专家评审,有146件作品通过验收参加本次大展。中央美院也积极地参与了本次创作活动,其中继续教育学院有两位教师作品参加。为了加强继续教育学院的创作教学,将分期介绍两件作品的创作经验。下面首先发表毕建勋教授的作品《北宋五子》和创作谈,供大家学习参考。

毕建勋:《立象以尽理——《北宋五子》创作谈》
(上篇)
北宋五子是北宋时期五位著名哲学家,他们分别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合称北宋五子。其中程氏兄弟的父亲程珦和周敦颐是好朋友,二程则是周的学生,张载是二程父亲的表兄弟,邵雍也与二程同在洛阳居住。因此,二程在年轻时既受到过周敦颐的教诲,又有机会和张载进行学术探讨,也经常和邵雍相聚探讨易学。北宋这五位最顶级的哲学家之间互相密切交往,并各自开创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哲学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段历史佳话——这是我最初产生创作灵感的地方。



北宋五子如果画成绘画作品,应该是一件历史画创作。但从历史画创作的基本规律来讲,一件历史画创作的基础与出发点应该是一个历史事件。北宋五子画不成一件表现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创作,因为这个创作题材本身构不成不一个历史事件。北宋五子之间虽然分别有过交集,但在历史记载上,并没有他们同时在一起的记录,他们之间也没有共同发生或经历过什么典型的历史事件,所以这样的创作构思不能够成立。所以,最初我只是想把北宋五子画成肖像画,当作群像性质的历史人物肖像画来画。画面在心中的感觉是重背景的,可以吸收一些古典油画的画面感觉。在小稿第一稿中,多少反映了我这样的创作意图。

北宋五子作为群像性质的历史人物肖像画创作,我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怎么在画面上确认这五个人物的身份?依据什么方式来辨识谁是谁?在近现代历史题材创作中,这种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人们对画面人物有过形象记忆,图像资料还在,人们还能辨认出来;对于古代历史题材的创作,观众对于人物的这种形象记忆几乎是没有的;其中极少数人物会有一个概念性形象,比如孔子,《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生而首上圩顶”,头顶骨中间低四边高,身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荀子·非相》中记载仲尼之状,则“面如蒙倛”。“蒙倛”是上古时期避邪驱鬼和送葬用的神像,反正不太好看。而在当时一个郑国人的眼里,孔子就是“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有这样的文字描述以及世代流传的图像资料,画面人物的身份就比较容易辨识;另外,如果画面只出现一个人物,身份也比较容易辨识。比如老子出关、屈子行吟、太白醉酒、米癫拜石等,靠画题即可以点明人物;如果画孔子与七十二弟子,孔子好确认,最主要的人物肯定是孔子,但其余七十二个人物谁是谁就不好说了。所以,古人的办法,是在人物边上注以姓名,看字识图。



作为现代人创作的历史人物肖像画,这种在人物边上注以文字以标明人物身份的办法,显然是一种敷衍。绘画最基本的要求,应该是依靠绘画方式与绘画语言来进行绘画表达,这与“文人画”不同。这也的确是一个难题。于是,在第二幅素描稿的构思中,我的思路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因为问题复杂。我首先为画面搞了一个“药引子”,这个“药引子”是以我自己的形象扮演的。我将我的形象放在了画面的底部,将其作为观者进入画面的入口与通道。手中拿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也正是书中的一段文字,激发了我的创作欲望。我的眼睛向上看,画面的五个人物在我的视线延伸中,通过不同的动作与手势,反映出他们不同的学理特征,从而标识出人物的身份。比如程颐手指向地,因为他主张格物求理;程颢是把手放在心的位置上,因为他是陆王心学的开端;周敦颐把手指向天,因为他研究“无极”、“太极”等宇宙本体论学说;邵雍的手带有掐算的感觉,因为他研究象数学。邵雍身后加上梅花,因为据说著名的《梅花诗》是邵雍做的;张载是气学,因此他的动作带有点“气”的感觉;最上面是用北宋的山水意境,深远处是天地宇宙的无限。今天没有人知道北宋五子究竟长得什么样子,他们究竟长得什么样子,现在只能是我个人的一种臆测。因此,我构思的意图是,他们五个人的身份由我这个“坐标”来确认。初步构图出来后,我又觉得我这个人物在画面上存在的合理性不是太强。为了加强我存在的合理性,我又在画面中套入了宋代崔白《双喜图》的图式。画面上部加了两只鸟,等于将我替换了《双喜图》中兔子的位置,使古代图式在新的创作中有了一种新意。

由于当时组委会要草图的时间紧,我也在为写作博士论文查资料,于是找了模特穿上宋代服装,摆上不同姿势,直接就构图了。因此,这幅草图有些东西是不严谨的,也没有经过严格考证。比如东坡帽的问题,即是如此。宋人戴东坡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五人中没有一个人有可能会戴东坡帽。苏轼和张载是同年进士,从古代服装的流行速度来说,张载不可能戴东坡帽;邵雍和周敦颐比张载大,他们也不可能戴;二程的学派叫洛学,与三苏父子所创立的蜀学及荆公新学相对立,所以说二程也不会戴,因此东坡帽在画面上不可能出现。还比如梅花、冯友兰的书、服装、书籍样式等细节,历史上有疑问的,也应该尽量不上画面。

绘画要用造形等绘画手段来说明问题,正如作曲要用音乐的手法表达。绘画不能靠文字来解说,不能在作品旁边放个解说员。平心而论,这幅画用绘画手段本身来说明问题的尝试,以这样的构思思路,要解决的问题不但没变得明白,相反比原来更加费解。对于人物身份以他们各自的学术特征,比如濂学、象数学、气学、理学、心学,分别用不同的动作、手势来标识,最终还是没有透彻解决这些人物的身份问题。在西方绘画中,也有用人物动作说明抽象理念的方式。比如自由女神张开翅膀,正义女神拿着剑做正义的动作等,这是象征性绘画手法。在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方式,这样画也不太像中国传统。因此我感觉到,通过绘画方式来确定人物身份的尝试非常困难,这可能是一个几乎无解的绘画难题,或者说这是一个死结。
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北宋五子代表着中国北宋以后新的儒家传统,因此这幅画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件历史画创作,也不仅仅是历史人物肖像画创作,它应该是是哲学层面的绘画。北宋五子的学说是理学开创阶段的高度成就,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是在他们基础上得以集大成或继续发展。他们的时代是灿烂的时代,他们创造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又一巅峰。所以,更应该从哲学高度上来创作这幅画,用绘画表现他们的哲学思想。这幅草图构思的进一步任务,在于表现出理学深邃的内涵。可是“理学的内涵”应该怎么表现呢?“存天理,灭人欲”,怎么画呢?真的没法画。因为它不是一种绘画性的事物,只是一种极致的理。况且,理学也并不是单指程颐所开创的程朱理学,那是狭义的理学。广义的理学范围很广,张载是气学,邵雍是象术学,程颢所开创的是心学,周敦颐是濂学。同时,王安石的荆公新学、苏轼的蜀学等北宋其他新的儒家学说也应该包括在内。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所开创的不是同一个学说,无法在一幅画面上统一表达。因此,我又感觉到,画五个人物肖像,通过绘画方式来确定五个人物的身份,这还不是最难的问题。最难的问题是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他们的哲学思想。这可能又是一个无解的绘画难题,或者说又是一个死结。

(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央美培训部,


点击标题下方蓝体字或者屏幕右上方仨个点选择查看公众号后关注即可。


    关注 央美培训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