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家庭成长 放下评判 用心感受

 

放下评判用心感受

——P.E.T.学员成长记录...

放下评判用心感受
                             ——P.E.T.学员成长记录


学习P.E.T.半年来,越来越体会到P.E.T.完全从需求和感受出发,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需求和感受。要做到尊重,对我来说最基本的一点是放下评判。

P.E.T与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完全不同,从小到大,周围的人都可以评判我,父母、老师、朋友、领导……而我也习惯于对别人评判,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我的过多评判使我对自己的一些部分不能接纳,做什么事都要想想别人会怎么看,习惯于压抑自己。而我对别人的评判有时候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

工作坊有一个环节是区分“行为”与“标签”,我发现大家贴起标签来都很顺口,“标签”很丰富。而单纯的描述行为则让我不太习惯。再到表达自己的感受的环节,我就感觉自己的词语很贫乏,最常用的就只有“生气”。并不是不知道那些描述感受的词儿,而是我太习惯用头脑去评判而不是用心灵去感受了。

工作坊结束后,慢慢练习觉察自己的感受、表达感受。但有时评判的话还是习惯性地跳出来。有一天回家,看到老公把手机放到离孩子比较远的地方,而且和孩子玩的时候没有看手机微信、微博。我就想表达一下肯定性我讯息:“你一晚上没看手机微信、微博(行为描述),我觉得很好。”(后半部分本来想说说我的感受,结果又回到评判)。结果就是老公看了我一眼,什么都没说。事后我和老公交流肯定性我讯息的时候我就举了这个例子,承认自己的表达又回到老路上了,我说“如果我换成‘你一晚上没看手机微信、微博,和孩子投入地玩儿,我看着都觉得幸福。’你觉得怎么样?”老公马上点头:“嗯,这样听着舒服多了。”是呀,虽然“很好”是一个肯定性的评判,但我可以评判他好,就意味着我也可以评判他不好,可我真的有权利评判别人吗?

和孩子在一起也是这样。比如,我早上送完孩子还要去上班,如果孩子耽误一点时间我就会迟到,所以有时候我就会着急。之前我也试着跟孩子沟通,我会说:“你快点吧,要不妈妈要迟到了。”孩子总说:“我就要你迟到。”我一直也不知道为什么沟通会没有效果。直到有一天,我九点要开会,而孩子要拿着用乐高拼好的玩具去幼儿园,一路走一路掉,一路不停地捡,捡起来他还要拼好,我真的很着急,就脱口而出:“妈妈真的着急了,我九点要开会。”儿子问我什么是开会,我解释了一下:“就是很多人在一起商量事情,如果我迟到了,大家都坐好了我才进去,所有人都看着我,我会很不好意思。”儿子想了想,说:“我晚上回来的路上再拼吧,那会儿你不着急。”我很惊讶他这么通情达理,赶快感谢了他。事后我想想,以前我虽然也想表达我的感受——怕迟到,但一方面这个感受不是那么强烈,孩子能感受到,另一方面我在表达感受的同时,还是隐含着对他的评价,那就是嫌他慢。而那一次我完全专注于自己的感受,不评价他时,孩子变得很好沟通。

但要改掉多年的沟通习惯,还是挺不容易的,我的嘴边还经常挂着用来评判的形容词,但现在我说完了心里会想一想,希望能慢慢在说之前就想一想,真正地放下评判,用心感受。

文: 陈岫青  P.E.T.学员
欢迎各位在底下和我们分享你们的P.E.T.成长经历和见解哦。
如何加入「爱·成长」:1,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体“爱·成长工作室”或右上角,选择关注。2,后台回复【微信群】,加入我们微信交流群。


    关注 爱Growing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