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盐山】盐山东路梆子

 

作者:刘芳圃 盐山高适研究会会长。图片提供:刘芳圃★盐山东路梆子★上世纪60年代以前,在我们盐山县的南半部流...




作者:

刘芳圃 盐山高适研究会会长。
图片提供:刘芳圃


原创62期


盐山东路梆子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在我们盐山县的南半部流传着一种稀有地方剧种,名叫东路梆子。此剧种在当地已经流传了130多年,并曾一度兴盛。

东路梆子的形成,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明末清初,山西蒲州梆子和“山陕梆子”艺人随商路来到河北东南部,然后南下山东靠卖艺谋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山陕梆子”在当地方言、风俗、戏曲、民间音乐等的影响下,起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山陕梆子”在与当地流行的昆曲及其他曲调(如【扬州乱弹】、【柳子】、【罗罗】等)相结合之后,演变成了一个颇具地方特色且深得当地群众青睐的独立剧种。于是人们把这种变化了的“山陕梆子”称为“山东板儿”。因为“山东板儿”和横笛梆子(河北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人们为区别这两种风格不同的梆子,就把流行于山东西、北部的横笛梆子(河北梆子)称之为西路梆子;把流行于山东东部、东北部的“山东板儿”称之为东路梆子。

东路梆子流行很广。清代后期,东路梆子在山东的大部地区和冀南部分地区已很盛行。特别是在山东省德州东部的滨县、沾化、无棣、乐陵、陵县以及原属山东的河北宁津、庆云、海兴、盐山、南皮、东光(建国前这些县长期由山东管辖,直到建国后的1951年山东省撤销沧南专署后才划入河北省)一带,以周康、贾兴、廉拐子、赵永卿为代表的戏班驰名南北。当时民间流传着“情愿砸了面缸,也要看看周康”,“周康演关公,我三天不上工”等的说法。当时的四女寺河两岸,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五行八作,无人不会唱几句东路梆子,就连推车的、挑担的、种田的,随口都能唱一段东路梆子。

由于东路梆子深受人们的欢迎,所以在漳卫新河两岸的不少县市先后纷纷办起了东路梆子的科班。主要的有庆云县的“同字科班”,商河县的“万字科班”,滨县(今滨州市)的“顺字科班”,惠民县的“全字科班”、无棣县的“火食班”以及盐山县的“高营科班”等。这一期间的东路梆子戏班也很多,多因与其他剧种联合演出而称为“二合班”、“三合班”、“四合班”等等,总之,有几个剧种联合演出就叫几合班。不管几个剧种的合班,都有东路梆子这个剧种,多数为“东西二路带二黄”(即东路梆子、河北梆子、京剧)。演出顺序为二黄唱垫戏(开场的小戏),西路唱中间,东路梆子唱压轴戏。

高营村的东路梆子戏班是周围十几个东路梆子戏班中成立较早、规模较大、演出水平较高、活动范围较广的一个民间文艺团体。这个戏班在清光绪年间就有演出活动,艺人达40多名,经常是一天三开箱,连演五天不重样。他们的早期带头人就是赵永卿(1893——1976)。赵永卿自幼爱好唱戏,早年工刀马旦,中年改工打鼓,由于他戏路宽泛,且办事公道,不图私利,深受演员和观众的尊敬。建国前,赵永卿培养的三代学生中较为著名的有花旦高桂芬、高万册、刘景云,小生高登文,净角霍金生,丑角高自恒等。其中,高桂芬等学员先后被乐陵、阳信等多个剧团聘为教师。

解放前夕,东路梆子一度濒于灭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这个古老剧种得到扶持和抢救,赵永卿的多个学员参加了山东省第一、二届戏曲汇演,1958年,高营东路梆子戏班参加了河北省沧州地区文艺汇演并获得了最佳演出奖。

东路梆子的唱法,以本嗓为主,每句的最后一字行腔,用假嗓翻高演唱,发出“沤”字的尾音。对戏曲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有很多梆子类的剧种也带有“吼”,如莱芜梆子、枣梆子等。各个剧种的“吼”都不相同,有的是吼法不同,有的是腔弯不同,也有的是在唱腔里的位置不同。东路梆子的“吼”是在每句唱腔的后面。按照板式的不同和语汇段落的不同,有“大吼”、“小吼”之分。按照唱词的内容,更有情绪的不同。往往同是一样腔弯的“吼”,在不同的情况下能产生不同情绪的效果。当然,这与演员的嗓子、演唱技巧、演唱基本功、感情的酝酿等是分不开的。吼得好,令人听来悦耳,百听不厌。悲时催人泪下;喜时使人笑逐颜开;怒时令人义愤填膺;乐时使人手舞足蹈;抒情时,犹如朵朵彩云追月,引人步入其境,回味无穷。就是这个“吼”,它突出了东路梆子的特点,体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因此,我们当地很多地方称东路梆子为“山东吼”,也有人称之为“东路吼”。

在表演方面,老艺人们很讲究手、眼、身、法、步,一丝不苟。他们经常勤学苦练,对水袖、台步、甩发等功夫,掌握熟练,运用自如。而且还有不少绝技。当年著名须生演员郭连孝,在《反徐州》中扮演徐达决意造反时,颈部猛一使劲,将乌纱帽向后上方甩出,正好落到检场人的手中。演《打棍出箱》的范仲禹时,能将一只鞋向上踢起,恰巧落在头戴的方巾上。这些表演,都很能烘托剧情,表达人物当时的思想感情。其他如《坐楼杀惜》中宋江的踢带,《打侄上坟》中陈在官的甩发、蹲坐等,也都相当精彩。

东路梆子的传统剧目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反映帝王将相的《高平关》、《国公图》、《下南唐》、《下河东》、《临潼关》、《斩黄袍》、《打銮驾》等;反映爱国和民族英雄的有《破洪州》、《马三保征西》、《雷振海征北》、《两狼山》、《劈三关》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杨三孝打鞭》、《马二送祟》、《邓太太吃席》等;反映农民起义的有《串龙珠》、《打渔杀家》、《杀惜》等;反映神话故事的有《火焰洞》、《槐荫记》、《锁云囊》等;反映爱情故事的有《刘金定》、《打彩》、《二度梅》、《牡丹亭》等。

东路梆子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有大一板(大慢板)、二板(也叫慢二板)、三板、四板、尖板(导板)、小导板、一句一打、三泣板、哭腔等,基本唱腔为[慢一板],艺人们又称为“本地乱弹”。演唱曲牌主要有乱弹、昆腔、柳腔、娃娃腔、滑溜腔、磨古噜油子、倒拉车、叫板等30多种。唢呐牌子主要有大开门、小开门、水龙吟、点绛唇、大泣颜回、悲泣颜回、起营、唢呐皮、滴溜子、慢中紧、紧中慢、到春来、寄生草、一枝花、粉蝶子、五马江儿水等。弦乐曲牌主要有大开门、小开门、八板、海青歌、花梆子、哭皇天、万年欢、工尺上、柳摇金、八岔、傍妆台、回回曲等。

东路梆子的文场乐器以大胡琴、月琴为主,另有小三弦、二胡、笙、低音胡、闷子等。大胡琴与山东梆子、平调的二弦,莱芜梆子的提琴,枣梆子的锯琴等基本相似,杆粗短,椿木为筒,六楞,用梧桐板覆蒙,6—3定弦,里外弦全用老弦。后来,陆续增添二胡、三弦、笙等乐器伴奏。唱扬州乱弹、柳子、罗罗时,分别用笛、唢呐伴奏。武场乐器主要有腔鼓(板鼓)、堂鼓、板、梆子、大锣、筛、铙、钹、小钹、小锣、铃、木鱼等。



作者:刘芳圃,盐山高适文化研究会会长。曾任盐山广播电视台台长,在我县的新闻传播和发展的历程里,散下了辛勤的汗水。作为一个老新闻人,刘老师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不断学习的精神,至今笔耕不辍,对家乡的历史文化进行搜集整理并加以普及。让更多人能了解我们的家乡,爱我们的家乡。





图为  刘芳圃老师早期采访照片。

盐山广播电视大学招生简介

盐山电大是我县唯一一所公办非赢利性质的开展专科和本科学历教育的大学。隶属中央电大,文凭过硬。颁发国家承认、教育部电子注册的毕业证书,可登录中国高等学生信息网查询。

专科招收具有中专、高中学历学员,本科招收专科学员,凭相应毕业证即可报名,无需入学考试。

特别是在本校(盐山电大)报名,也在这里考试(无需跑外地考试),盐山电大是名副其实的您家门口的大学。   新招学员数量逐年递增,现有学员800余人。

学校地址:县二中大门北50米处小楼。

联系电话:0317-6093363  13931714546。

 盐山电大文萃苑ID ysddwcy

 主编微信  xy200606

 投稿邮箱 59441011@qq.com
  



    关注 盐山电大文萃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东路梆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