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窗地铁空间:应多元诉求,呈艺术气质

 

如今,深圳地铁成为了宣传城市文化的“流动窗口”、承载艺术的“无边博物馆”,每个地铁站内,设有具有冲击力、观赏性、故事性的艺术墙及装置,配合服务感受升级的同时,从视觉感观上亦顺应时代需求进行了一番创造。...

视觉榜·地铁空间

基于市场诉求的变革,交通空间的功能不再是单一的“出行”,而是提供更多的互动体验、人性化感受、细节美感、多元化功能,甚至更多的艺术感官刺激。深圳每天有将近200万人穿梭在地铁内,公众对公共空间文化和艺术的需求日渐提高,通过地铁公共艺术的建设,可以在满足轨道交通服务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将地铁公共艺术作为文化窗口,为乘客带来审美享受。

单纯在地铁空间内放置艺术品并不能完成地铁文化窗口的使命,而是需要考虑地铁公共空间的展示条件、公众的审美及鉴赏能力,让公众和作品能产生反应和互动,以传达地铁的公共艺术精神。

深圳地铁集团发掘各个站点人文历史因素、结合地铁车站装修、注重打造艺术精品、满足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需求,在打造文化艺术墙项目时,以“地铁美术馆”为主题,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公众展示、协同创作等流程,确定了与地铁文化、社区文脉及公众有关联互动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及流动展示的地铁美术馆空间。

如今,深圳地铁成为了宣传城市文化的“流动窗口”、承载艺术的“无边博物馆”,每个地铁站内,设有具有冲击力、观赏性、故事性的艺术墙及装置,配合服务感受升级的同时,从视觉感观上亦顺应时代需求进行了一番创造。

流动艺术展:不定期举办艺术展览



流动艺术橱窗展设置在上梅林、华强南、桃源村、华新四个站点,这些空间将会不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在地铁空间打造一个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地铁美术馆”。

红树湾南站:爱护琵鹭和地球



红树湾南站站厅里,名为《我们在这里》的艺术作品展示了生态保护成果,画面主体由三只黑脸琵鹭构成,它们巨大的身形与远处深圳湾海岸线风景形成一种强烈对比,以夸张的艺术手法给予受众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传达出一个清晰有力的信息:黑脸琵鹭就在这里,因为深圳湾红树林是它们仅存不多的栖息地。而深圳地铁更想传递给市民的,是这片树林、这愈减少的鸟、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地球,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了解、和悉心爱护。

 深圳蓝:留住“深圳蓝”



11号线的前海湾站、9号线的红岭南站、7号线的安托山站,三个不同的地铁站以不同色值的蓝色为主色调,与站点所在地的风景、属性相匹配,相互呼应,让市民体会到色彩美的同时,传递了深圳地铁集团为城市环境所带来的巨大意义、以及为留住“深圳蓝”的目标所传递的理念。

皇岗口岸站:交汇的情怀



在站内的天井空间,设置了一组以《结》为名的艺术作品,它利用各种五彩的金属线材料,通过编织的手法,形成一条巨大的绳索,在超现实的画面构图下,呈现强大有力的视觉震撼力。作品传递着在两岸文化、经济、历史的交汇处,行走的人都有着各自的情结。同时也突出团结、互利、凝聚的两地文化,犹如绳索般密不可分。而深圳地铁更想传递给市民的是每一个深圳人都有着不同的情怀,对作品都会有着不同的解读,这也是设置艺术装置的意义之一。

 车公庙站:导视灯带服务升级



在原有车公庙地铁枢纽站内的导向标识系统基础上,通过分析站内预测人流动向,梳理出最佳以及最便捷的换乘路线,将这些路线方向反映到天花上的灯具上形成导视灯带。导视灯带不仅具有照明功能,同时优化了传统的导向标识系统,帮助乘客更好地进行线路换乘,同时对灯具布局设计成流线型引导乘客出站。

 华强北站:创新与开拓



华强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电子产品生产和交易基地,是改革开放建立特区以来深圳制造发展历程的典型,是深圳制造的母土、中国制造发展的缩影。华强北站的艺术墙以深圳制造的产品为基本图形元素,组成开荒牛的轮廓,展现深圳的创新与开拓精神,达到视觉和喻意的高度统一。作品以铜为材质,观众可以自由触摸物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将越发光亮,呈现其独有的历史记忆。

选自《深圳地铁WAY》第15期【视窗】栏目


    关注 深圳地铁WA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