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水与风俗礼仪—— 水与节气(上)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与水密切相关。中国人亲近水、敬畏水、珍惜水,并将其表达在日常生活的各种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之中,形成独特的以水为纽带的民俗文化和民生文化。在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风俗礼仪中,水是一种祭祀对象,也是一种交往媒介,更是一种生活理念。总体而言,与水有关的风俗礼仪是丰富多彩的,如因敬畏水而形成的祭祀性风俗礼仪,因亲近水而形成的情感性风俗礼仪,因利用水而形成的实用性风俗礼仪,因不同水环境而形成的区域性风俗礼仪,因不同民族风尚而形成的民族性水俗礼仪等。这些各不相同的与水有关的风俗礼仪,既相互交织,又各具特色,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饶有趣味的水俗文化画卷。

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是根据农历二十四节气从事耕作并由此产生了岁时节令风俗。相传农历起源过程中,由颛顼作新历,至夏厉氏方颁夏时定历制。颛顼本为水神,他的助手玄冥不仅是水神、海神,还是雨神。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分、谷雨、小满等节气与水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推出的是《图说中华水文化》从书系列之“水与风俗礼仪”第四章  水与节气(上与下)。(本书作者:史鸿文 王瑞平 陈超)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这一节气正值黄河流域气候转暖、大地回春之时,是一年中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在古代,每到立春这一天要鞭打耕牛,举行迎春的仪式,这是为了劝农耕、祈求丰年。据《礼记·月令》记载,先秦时代每到立春之日,天子就要率领王公大臣到郊外迎春,并举行迎春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含有劝民农耕的用意。


立春鞭春牛
从唐代开始,立春迎春活动中出现了鞭春牛的仪式。春牛,是用土塑成的牛。其实早在先秦时,土牛已经出现,但当时是用来展示游行的,游行的时间一般在冬季快要结束的时候,其目的是为了送冬迎春。到了汉代,这种土牛游行的仪式被移至立春这天,成为迎春劝农耕的重要活动。至唐代,该仪式最终转变为鞭土牛习俗,并一直沿袭至明清时期。到了清朝末年,还出现了用纸编扎的春牛。立春鞭春牛的习俗,除具有告示春耕、劝农劳作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包含了普通百姓对水神的祈求观念。百姓认为,牛是管理雨水的神,人们旱时祈雨、涝时祈睛时,都将牛作为祈祷的对象。因此鞭春牛还具有祈求牛神保佑风调雨顺的重要意义。


雨水

雨水,处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二个节气。称为“雨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其二是降水形态发生变化,降雪逐渐减少,而降雨逐渐增多。在元代吴澄所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道:“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节气时,民间有﹃撞拜寄﹄﹃ 拉保保﹄等习俗,即为儿女找干爹,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每当雨水节气之时,四川民间会举行一项风趣的活动——“拉保保”。“拉保保”是四川方言,其原意是为保佑小孩健康长大,找一个“命好”的人当干爹。孩子称干爹为“保保”。在雨水这天“拉保保”,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这天不管天晴下雨,准备“拉保保”的父母带着孩子,手提装有酒菜、香蜡、纸钱的篼篼,在人群中寻找准干爹。如果希望孩子长大后有知识、有文化,就找一个文人当干爹;如果孩子体弱多病,就找一个身材高大、体格强健的人作干爹。一旦有人被拉着当“干爹”,他们大都会爽快地应允。孩子的父母便连声叫道:“打个干亲家。”并立刻摆好带来的下酒菜,焚香点蜡,叫孩子叩头拜干爹,请干爹吃菜喝酒,并请“干亲家”给娃娃取个名字等。

春分

春分是春季90 天的中分点,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北方则进入春季的“桃花汛”时期。春分在农业生产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俗语有“春分阴雨天,春季雨不歇”“春分降雪春播寒”“春分有雨是丰年”等说法。


雨水节气时,民间有﹃撞拜寄﹄﹃ 拉保保﹄等习俗,即为儿女找干爹,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由于春分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便形成了一些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如在春分到来之时,民间有家家户户送春牛图的风俗习惯。春牛图是在对开的红纸或黄纸上印有全年农历节气以及农夫耕田图样的图纸。送图者是民间善言唱的人,他们带着春耕图走家串户,每到一家便向主人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直说到主人高兴,给钱为止。说唱者的言词虽然是随口而出,但句句有韵动听。民间将这一习俗称为“说春”,“说春”的人被叫做“春官”。

过去在春分这一天,官府还要举行祭日大典。古代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城郊外。北京在元朝时就建有日坛,现在的这座日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 年)。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即太阳)。日定在每年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必须亲自来祭祀,其余的年岁可以由官员代祭。祭日大典虽然比不上祭天和祭地大典,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要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并行三跪九拜大礼。到了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车馔、初献、亚鲜、答福胙、终献、送神、送燎9 项程序,各项礼仪繁琐且隆重,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祈求当年能够风调雨顺、农业有好收成。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古人有“雨生百谷”之说,此时是播种移苗的最佳时节。俗语云:“清明断雪,谷雨断霜。”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特别是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是传统的农令节日,在民间与之有关的风俗习惯很多。

在我国沿海地区至今仍流行着谷雨节祭海的习俗。谷雨时节一般是春汛来临之时,海里的各种鱼虾上岸,因此也是“海捕”的最佳时期,所以民谚中有“骑着谷雨上网场”的说法。休整了一个冬天的渔民在这个时节又忙碌起来,捕鱼赶海,开始了新一年的海上生产活动。但在出海之前,渔民们要在谷雨这天举行祭海仪式,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出海、满载而归。谷雨节也被渔民们称为“壮行节”。在祭海仪式过程中,渔民们纷纷将鞭炮、肥猪、饽饽、香纸等供品抬到海边,然后敲锣打鼓,燃鞭放炮,面海而祭,并向海神敬酒。在祭海仪式结束后,渔民们才会雄心勃勃地张帆出海捕鱼。
西北一些地区把谷雨时节的河水称为﹃桃花水﹄,有挑﹃桃花水﹄洗浴以消灾避祸的习俗


荣成谷雨节则更具地方特色。荣成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早在春秋时代,这里的居民就开始捕鱼作业。荣成有记载的渔民节最早是在清朝道光年间。渔民们除了祭祀大海外,还要祭祀妈祖。每到渔民节,荣成的石岛天后宫及渔港码头上就热闹非凡。当地渔民们穿着盛装来到天后宫祭祀妈祖,祈愿海上生产能够获得丰收。在天后宫门前以及渔港码头上,游庆活动也是规模宏大,舞龙耍狮等项目皆有。祭祀过后,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也会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谷雨时节的河水也被人们认为非常珍贵。在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当地人把谷雨时节的河水称为“桃花水”,认为用“桃花水”洗浴可消灾避祸。所以每当谷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去挑“桃花水”,用来洗浴,同时还会举行射猎、跳舞等庆祝活动。

立夏

对于今天的人来说,立夏不过是一个节气,代表了春天结束、夏日开始。但在古代,我们的先人把立夏当做一个重要的日子来对待。“立夏”本意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长大。古时以农为本,为了庆祝作物长成,人们会举行庆祝仪式。早在先秦时期,立夏这天,帝王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隆重的迎夏仪式。帝王和大臣一律身着朱色礼服、佩戴朱色玉饰、乘坐赤色马匹和朱红色的马车,就连车上的旗帜也必须是朱红色的。以红色为主色调的迎夏仪式,强烈表达了古人渴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明清时期,便有商人在立夏日兜售冰饮
后来随着岁时的演进,立夏习俗有了新的变化。据考证,在两宋时期,立夏时节,皇帝赐冰给群臣成为一项惯例和习俗。直到明代,在立夏这天,掌管朝廷冰政的凌官要挖出在冬天窖存的冰块并切割分块,由皇帝赏赐给官员们。

古时民间,百姓人家在立夏日虽不能得冰,却有在这天喝冰饮的习俗。明清时期,就有商人在立夏日手提装有冰镇饮料的黑漆铜箍木桶在市场中叫卖。冰镇饮料多由冰、杨梅、桃子、花红之类作为原料。

在我国福州一带,至今还有煮“鼎边”“做夏”的习俗。每到立夏这天,人们用米浆刷锅边烧制成“鼎边”,再配上虾米、虾油、金针、葱菜、黑木耳、蚬子等原料做成的清汤食用。人们吃饱喝足后,就举家下田劳动。当地人相信通过“做夏”能够风调雨顺,获得好的收成。

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已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籽粒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所以人们把此时称为“小满”。南方地区的农谚则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用“满”来形容雨水的丰沛程度,有“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等说法。小满时节正是江南早稻追肥、中稻插秧的时期,此时如果农田里未蓄满水,就可能导致田坎干裂,甚至在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将严重影响作物收成。因此在干旱的年份,人们会未雨绸缪,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

在江南一带,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谚语“小满动三车”就是对江南小满农事的形象描写。谚语中的“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水车按惯例是在小满时启动。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这种仪式盛行于海宁一带,它也具有演练农田排灌的意思。多由年长执事者集结各家各户,确定时间,安排准备,至第二天黎明时分就开始群行出动,用火把照明,在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令,大家击器以应和,踏上河畔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入田,一直到河浜水用光为止。过去在一些偏僻的江南古镇水田旁边,仍会时常看到当地人将水牛眼睛蒙住用来转动水车的木车盘带动龙骨水车提水,或以人力双脚交替踏车提水的情景。

祭车神为嘉兴一带农村的传统习俗,传说“车神”为一条白龙,农户会在水车的车基上置鱼肉、香烛等以祭拜“车神”。其中独具特点的是人们往往在祭品中放白水一杯,祭祀时将白水泼入田中,寓意为祝水源涌旺之意。这充分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程度。


小满时节,海宁一带盛行抢水仪式,有演练农田排灌的意味

芒种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在此时,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的种子已经成熟,急需要抢收。黍、晚谷、稷等夏播作物也需要在这个季节播种,所以这个季节又被称为“忙种”。在这个时节,百姓多祈求风调雨顺。

从明代初年开始,皖南一带百姓在芒种节为祈求秋季有个好收成, 会举行“安苗”这样一种农事习俗活动。其中,安徽省宣城绩溪县的“安苗节”最有代表性。在芒种节气后,待全村水稻栽插完毕、稻禾长势初定之时,村中有资历的长老或士绅便择定一个辰日或虎日举行“安苗”仪式。当天早晨,人们在河滩或村前场设祭坛,并从大庙请出“黑太尉”和“红太尉”登上祭台,祭台四周插旗幡,除平常必备的锦缎三角大旗外,还必须插上用绵纸拼制成的4 面至8 面方形大旗,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12 个大字。而在每面旗上只书一字,并配画图案,这就像是村里人所办的书画展览。祭台前还要摆放香案,并在其上摆置香炉、烛台,以便于村民祭拜。到了下午,要进行“太尉老爷”巡田仪式,由村民持旌旗开道,黑、红太尉分别坐在轿中由4 人至8 人抬行,后随旌旗、乐队,在锣鼓声、鞭炮声中巡游村子所辖的各处农田后回到庙前才算结束。


芒种时节,安徽绩溪民间举行﹃汪公看稻﹄民俗巡艺活动,巡视检查秧苗长势
与此同时,绩溪县内汪村、余村等汪姓大村村民抬着由篾扎纸糊的先祖越国公汪华公神像到农田地头巡游,这种仪式别称为“汪公看稻”。其活动形式、规模与其他村子的“太尉老爷”巡田基本相似,不同的是在巡游田野时,一般是由村中长者举红色和黄色小纸旗,根据田间秧禾长势情况,在田块上插上红旗或黄旗,以示褒贬。第二天,被插黄旗的田主须到祠堂向族长说明为什么庄稼长势不好及补救措施。这一活动具有农业大检查的作用。

有谚语云:“种田种得哭,享个安苗福”。绩溪一带手巧的农妇要在安苗节蒸制瓜果菜蔬、五谷六禽等形状的面品敬神供祖,这些面品也是孩子们的最爱。面品做好后先由邻里互相品尝,也可招待其他村落赶来过节的亲友,甚至还可带给娘家人品尝。徽商家庭主妇做安苗包面时必须捏12 个褶,这表示了一年12 个月月月思念丈夫之意。

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早在公元前7 世纪,古人利用土圭测日影之时,就确定了夏至这一天。在夏至这一天,由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当中的最北端,所以日影最短。在古代,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被人们称为“夏至节”。在我国有些地方,夏至节的热闹程度不亚于端午节。据宋代庞元英所编著的《文昌杂录》记载,在这个节日,官府通常要放假3 天,让官员们回家休息,好好洗澡、娱乐。

夏至正值麦收时节,自古以来就有在夏至当天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习俗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早已被纳入到古代祭神礼典当中。据《周礼·春官》记载,每到夏至日,就要祭祀各方神灵。在周代夏至日祭神,目的是为了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处在麦收之后,农民既感谢天赐丰收,也祈求神灵保佑继续风调雨顺,获得秋季好收成。在夏至前后,有的地方还要举办隆重的“过夏麦”仪式,这也属于古代的“夏祭”活动的文化遗存。

新中国成立前,在嘉兴一带的农村,每到夏至时有百姓举办“祭田公田婆”的习俗。该风俗实际上是古代祭祀后土的遗风。有的地方在田边还设立被人们称为“田祖庙”的小庙,并在庙前致祭;有地方百姓则直接在田边祭祀。这期间需要准备香、黄纸、肉饭等物品以用来拜祭,人们致祝祷及叩谢之辞。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温州、台州、绍州的移民来嘉兴垦荒者逐渐增多,在嘉兴余新镇建设田庙,用于常年供奉田神,所以在今天这一地区被称为“翻田庙村”。


夏至在古代是一个重要节日,官府通常会放假休息
夏至也是农家谨慎的时节,田户最怕这个时候下雨。因为此时降雨不仅会严重影响收成,还可能导致危害更大的水涝灾害,所以农家在这个时候的忌讳颇多。在清代,百姓就有在这个时候“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的民俗。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先民靠天种田、希望雨水适度的心态。这个时节每遇到久阴不晴之时,农户还有“扫晴”的风俗。村中的独生女家会扎用糊裱彩纸作衣裙、手持扫帚的“扫晴娘娘”,并挂在屋檐下,任风飘摇,以表示扫晴。等天放晴时,再配上黄裱纸,将“扫晴娘娘”一并焚烧,送上天去。

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 个节气。每年的7 月7 日或8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即为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即热的程度还不特别高。也就是说在这个节气时天气刚开始炎热,但还没达到最热。在民间,小暑节气中有六月六节。

六月初六日又被称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这个节日开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所以“天贶节”就是天赐之节。这是因为在当天,宋代皇帝会在伏天向大臣赐“冰”和“炒面”,所以这天被称为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正处在盛夏,这个时段通常是多雨易霉,只要一遇到晴朗天气就要进行曝晒衣物、器具、书籍等物品,所以这天又被称为“龙晒鳞”。河南民谚曰:“六月六晒龙衣,龙衣晒不干,连阴带晴四十五天。”六月初六当天也有藏井水的风俗,明代沈榜所编著的《宛署杂记》中记载,在六月六日,各家各户除了要曝晒所有衣服外,还要取家旁井水收藏,用以制作酱醋,浸泡瓜茄;如果汲取的是五更初时的井水,就可以久藏不坏。河南郑州农家在这天有做麦曲的习惯,以备酿造醋、造酒以及做酱油、面酱之用。因此各地也将天贶节称为“晒衣节”“瞧夏节”“神曲节”等。

大象是受人们所欢迎的大型观赏动物。农历六月初六这天,人们必为大象沐浴,同时也清洗其他牲畜。广西的壮族兄弟以六月六作为他们的“牛魂节”,此期间要为牛洗澡,让牛休息,并给它们喂各种上好饲料。六月初六也会举行祈求晴天的仪式性活动,闺房中女子裁剪手持扫帚的扫晴娘纸人并悬挂在这家屋檐下。关于扫晴娘的称呼,各地也有所不同,例如陇东地区称“扫天婆”“扫天娃娃”“驱云婆婆”等。


小暑,农历六月初六,这个时段多雨易霉,因此一遇到晴天就要曝晒衣物、谷物、器具等
农历六月六这天还有不少娱乐活动,如广东地区的划龙舟等。在有的地方,民间还有过“虫王节”的习俗。为了祈求人畜平安、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在六月六还有不少其他祭祀活动。例如辽宁省盖州在这天举办八腊庙会,以驱虫、祈雨为目的。在山东省,民间在这天举行东岳庙会祭祀东岳大帝神。山东民间还认为农历六月六是海蜇生日,如果当天下雨,海蜇就会让粮食获得大丰收。

来源:水利公益与水文化

转载自:温州水利

象山水利微信号:xsshuili

欢迎关注象山县水利局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 象山水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