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眼界】无线充电时代何时到来

 

近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杜克大学普拉特工程学院的两位学生发明了一种可以将手机WiFi信号转化成电流的新技术...

近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杜克大学普拉特工程学院的两位学生发明了一种可以将手机WiFi信号转化成电流的新技术,有望在未来彻底取代手机充电器。此外,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目前正与诺基亚合作,希望共同研究利用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所产生的电压极不稳定的电流来为移动设备充电。那么,手机无线充电是不是指日可待了?
无线充电技术最大的制约在于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电磁波,这个电磁波的辐射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这也是需要继续探索克服的问题。

新型充电技术多为鸡肋

我们所期待的无线充电,可能真的就像蓝牙、WiFi一样,走到哪就可以充到哪,从根本上杜绝充电器和移动电源。但是,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却很难使这一"梦想"普及,衍生出了一系列各式各样的新型充电技术。

目前,手机太阳能充电器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充电产品,价格多在一百到两百元不等。充电器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后存储在蓄电池里面,调节电压从3.7伏到6伏,可以对MP3、MP4、iPad、数码相机和手机等产品充电。而专门的太阳能手机充电器则是直接将太阳能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存储在太阳能手机充电器的内置电池里,在需要对手机充电时,太阳能手机充电器里的蓄电池将电能输出,对手机进行充电。

但是,太阳能充电器也有很多缺点。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告诉记者,利用太阳能充电确实很容易实现又环保,但电量转换效率非常低,充电速度慢是它最大的鸡肋,仅适用于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临时救急。而且,太阳能充电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脱离充电器,还是需要随身携带一个太阳能转换器。
无线充电还需继续探索

有网友认为:"无线的方式除了方便一点似乎没有任何好处,而且如果列一张单子的话估计还是缺点更多,比如电磁损耗之类的。"确实,无线充电的今天,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杨旭东教授曾经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研究了无线充电技术,该团队负责人表示,电磁感应是目前最普遍的充电方式,得到的电量也较为充裕,足够手机使用。而目前正在进一步研发的是磁共振技术,当然还没有到成熟的阶段。不论是哪一种方式,最大的制约都在于无线充电技术产生了对人体有害的电磁波,这个电磁波的辐射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这也是需要继续探索克服的问题。

如何从接触式的电磁感应充电成功升级为远距离的磁共振式无线充电确实是个需要挑战的地方。就手机利用电磁感应进行无线充电这一相对成熟的方式来说,目前尚需要一个普及的过程,并且无线充电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尚待解决。比如充电效率偏低、充电距离非常短、研发资金的不足等。

在将来,无线充电技术不仅仅要利用在手机上,随着纯电动汽车的不断推广与发展需求,为汽车无线充电也会成为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和普及的方向。相机、音响、台灯等家用电器也可能都不再需要电源线,无线充电真的会像蓝牙、WiFi一样普及。


来源:北京时间


    关注 hhu学生科协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