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 New Friends

 

再不更文,这周目标完不成了。...

۞  再次孤独 自然而然  ۞
以前在画室常播曲目,1972 年美国单曲榜冠军。
可以自己品味一下 歌词。
今年2月以来,结束了从上年7月开始每日多项打卡模式。

“看着别人进步自己才努力”;“害怕被惩罚所以做作业”;“找不到学习资料/学习氛围”;“想做的东西有很多自己做不来”等。

经过大半年的尝试,逐渐明白自己兴趣方向和精力要素,有了学习资源的积累,认定的事情也知道怎么去执行,身边环绕很多爱学习但不打扰的小伙伴。以上那些已不再是我的理由和困境,当我明白社群的每日打卡不能为我提供更多帮助时,果断放弃。

但我的触角还是伸往了那些“周计划”“月计划”的社群;无他,贪心。

虽然现在我并不活跃,但也发现了几个有趣的人。

开始明白了 Lemon 讲的 weak link。

付Hi High



当我发现有新朋友关注我的公众号时,有点意外。

那时并不活跃,没在任何地方推送文章或公众号,所以不知道关注者信息来源。

我记得付Hi High 好像叫,虽在几个地方见过,印象中好像并无对话。

我不觉得去问“你是怎么知道我公众号的?”有多尴尬。

但嗨吖的回复让我感觉很有意思,她说:太晚了,不好意思在大组说话(可能会打扰大家)。曾经在大组看到你的公众号,读过几片文章。挺喜欢你带给人的感觉,默默关注不打扰。

真是个细心内敛恬静的女孩儿呀,素未谋面,却考虑那么多。

我们聊得不多,但她让我相信,以前我说过的话不全是废话。

飞鸟飞过,不留下痕迹;但刚好有人看见了啊!

光光酱



Linda 姐闺蜜组外援团的小伙伴,嗯,在这之前没有对话;虽然在普通话大组见过。

23 岁的医学生,很年轻也很热闹。

如果我有想法,大部分会说出来;但并不会总有人回应我。

这个小朋友给了正面积极的回应,接触不多,马上印象良好。(研究表明:人会更倾向对自己感兴趣/认同的人,而减少接触对自己评价不高的人)

她说有很多事情想做,也想借助大家的力量一起进步。

很多社群有名额限制,她接触时已经过了招募期。但她并没有因为没有组织而放弃或者等待机会,而是自己去创造机会。

果然比 23 岁时的我强太多。

还有个好玩的事,有天她在群里发自己的人体艺术照(没有露点)。

社群认识的朋友都正能量爆棚,正经得不得了。有时候想展示我无厘头的幽默都没有土壤,反而非常突兀,显得特脑残。因此我尽量控制自己说些温暖、正能量的话(请别误会,我真不是温暖、正能量的人),渐渐也拿捏不好什么时候要幽默一下。

除了她,社群里还没人谈起相关的话题。

我并不觉得拍人体艺术照是要不得,不能说,不能做的事情。

觉得这是更全面了解自己的一个方法,身材好的更应该拍;不需要多少努力就容光焕发、身材挺拔纤细的时间并不长,要好好爱惜。

Melody



也是 Linda 姐闺蜜组外援团的小伙伴,在外援团首次接触。

她的自我介绍,我印象深刻。

“大家好,我是 Melody,28 岁,生活在韩国首尔。

大学研究生专业是韩国语,毕业后公派到韩国来做汉语教师已经三年。

由于结婚换城市以及准备蜜月,本周一开始职场生活暂时告一段落,准备5月以后在新城市找一份新工作。

我的兴趣爱好是音乐、运动、画画,比较擅长的是外国语主持声乐钢琴以及长跑,正在学习的是乌克丽丽和画画。

我个人的优势是语言能力强,现在掌握的外语主要是韩语英语,日语忘得差不多正在重新学习中,最近在努力学习意大利语准备度蜜月。

我的关注点主要是时间管理、母婴教育、流行时尚、服饰搭配等。可以为大家提供的知识主要为韩国相关内容,如:韩国旅游、韩语学习、中韩留学、出国工作、韩国代购等等。

希望尽自己所能与大家一起进步。”

这是我看过最自我介绍的一段自我介绍。相同字幅传达信息量更多,面面俱到。

“尽自己所能与大家一起进步”绝非等闲之辈,鉴于她的身份,可能目的和使命感是不一样的。

和她 0 接触;我已经说过多次,我怂到不敢和别人说话。

感觉她不理会我的几率更高,这就很尴尬啦。

陈小咪



专注 1 小时读书写作成员,Bonnie 的朋友。

Bonnie 的社群包括她自己只有 11 个人,聚集了过半的旅美、旅日、旅马硕/博士;要不就是 PLA 海军军官。

可见真的是认真筛选,重质不重量的一个群。

至于我这个渣渣身在其中,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和 Bonnie 接触不多,说过的话累计不到 30 句。在这简短的对话中,都能感觉到她是目光锐利,坚韧谦虚的人,和她对话从未感觉被冷落。

一周一次分享会,简短而丰富。从而知道了他们在读的书籍,像《剑桥中国史》这种 11 卷的大砖头,还有好多我不知道的书。我说在读《巨婴国》,是讲一本中国式问题的心理学方面书籍。她们说好棒啊,读完向大家分享精华。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

和他们并不熟悉,我不想冒然说话;气氛整体礼貌友善融洽。

陈小咪是第 2 周分享嘉宾,曾在京都大学攻读人工智能硕士学位,目前是 Sony R&D。

她分享的主题是,“小咪的音乐小感悟”。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细节。

这个女孩子柔中带刚,和你说话一直客气认真从不冷落任何人,也很会引导话题。

那时关注了她的公众号「TT Tasty」,是 4 个热爱生活的女孩搭建的传播日本美食旅行文化的一个平台。每篇文章都写得细腻温馨,感觉被介绍的物/景和阅读文章的人都受到了尊重。

Bonnie 和她的朋友们给我的感觉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即家境优渥、悉心栽培、目标清晰、吃苦坚韧,想要的东西最后都能得到。

我并无相似的背景或者经历可以谈,说了真实的成长轨迹,当然是和她们截然不同的。

小咪回了我特别长的一段话:

其实,虽然从小有机会做一些看似“风光”的事情,但是总觉得自己是为别人而活,少了一点任性自我的快乐。所以记得刚上大学,我就啥干部也不申请,想着好好享受管好自己就好了。出国留学也是突破家里的惯例,主要出于好奇心。刚好去日本那年的三月发生大地震,家里是极力阻挠的。 因为自己已经是破釜沉舟了,还是坚持出去了。文章里也提到我家里也并不是这样地重视我们的教育或兴趣培养。到现在我母亲还会打电话说最主要的是要过好一点的生活,工作是不是自己兴趣的没那么要紧。 很内疚也很感谢父母到现在还让他们操心。但是我就自己想了很久,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生活负责,父母也只是以他们的角度来给我们意见。究竟该不该选择,该怎么选择,最终还是自己。可能小时候比较困难,长大了更需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之前,看到一个文章,说我们已经成年了,应该学会告诉父母决定,而不是总是咨询意见。不论别人和你想做的事情多么不同的意见,但事情坚持了,才会看到不同效果。也只有做成功之后才会得到认可。我想,关于学习艺术或其他的一些选择,都适用吧。自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希望可以做到。

我想,这是为什么“她是她”,“我不是她”的原因。

遇上她们,虽说不会更变很多实质性的东西;但看到自己有能力去主宰生活的时候,已经拥有力量。

今天在操场散步时听 Susan Kuang 的分享,还挺喜欢她的。因为她从未为自己或书打广告,可能她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广告。

没想到她谈到佛家思想中的“无常”和“无我”,世界是无时不刻不在变化,人也是在变化中。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改变不能掌控,放下执念、活在当下,今日不留遗憾。

安全感是那些别人拿不走的东西,即能力和才华。当你拥有随时能挣钱的能力,有了别人的赏识有了自信,也就有了安全感。

现在谈自律的书籍和文章大行其道,人们也热衷传颂。可能很多人都在找“舒适”的自律之路。她说啊,并无捷径可走,想要自律都得经历一场自己逼自己的痛苦。


    关注 Hyphen嘀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