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往事】歙东肥脬馃

 

传说创始于明末,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制作范围只限于歙县溪头镇的溪头、蓝田、洪村口等几个村。徽商出门,妻子做...





传说创始于明末,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制作范围只限于歙县溪头镇的溪头、蓝田、洪村口等几个村。

徽商出门,妻子做馃给他们路上当干粮。但是,冬季馃易干裂碎散,夏季两天后即馊变。遂改包腌菜、渍菜,虽可多延数日不馊,但仍未解决干裂,且馃味单一。经反复试验,始改进以猪肚部肥肉炸油后的油渣拌和腌芥菜、熟黄豆粉、香椿嫩叶粉为馅,以菜油或猪油和面粉制餜皮。因馃馅油与馃皮油相互渗透不易碎,稍烘即干燥成馃皮壳,不易馊变,冬春季可存一个月,夏季存半个月,且味道鲜美。以其主馅为猪肥脬肉而得名,又因出门客皆好以此作干粮,又得“盘缠馃”别称。徽州在外府县亲友也非常爱吃,徽商常以此作礼品赠送。外地亲友来歙县探亲,返回时最看重的礼物是肥脬馃。



清中叶后,每年来家家必做,是过年的食品之一。解放后,歙县城饮食摊由此衍出“石头馃”,烫时用圆砖头按压,但配料与馃的形体及烫法皆与肥脬馃略有不同。



材料:肥脬肉、熟黄豆粉、腌渍菜、嫩香椿苗细末、面粉、菜油、细盐、黑芝麻、食品红颜料。

工具:铁锅、贮炭火旧锅、平底锅、锅铲、馃辘、切刀等。

技巧:馃馅材料搭配妥当,香椿末为佐料、油渣、豆粉为主,腌菜次之,咸淡适中,馃皮要求两面厚薄一致,烫馃用柔火,不可出现焦斑。

1、熬油渣。割取猪肚部肥脬肉切丁,放入锅内熬边翻动,待油熬出大半成即止;

2、制熟豆粉。用黄豆炒八成熟,磨成中度细粉,俗称豆黄;

3、制馅。将锅中熬出的猪肉油勺去三分之一(油碴全部留锅)和入适当熟豆粉,切细的腌芥菜或腌白菜及香椿末(嫩香椿叶盐渍晒干搓成细末)均匀搅拌,最后试试咸淡,淡了加微量细盐;

4、油和面。用菜油或锅中勺出的猪肉油加少量水和面粉,反复揉成面团,搓成长条,分切成小圆块;

5、做馃。用馃辘将小圆面团块辘开为圆形馃皮,俗称“馃幅”。包入馃馅,束裥封口,撒二三十粒黑芝麻,再用馃辘辘平为八公分左右直径圆形。在馃裥面芝麻撒点中心加盖小圆团红印;

6、烫馃。用三脚小木架支一废旧铁锅,内置木炭火,火上架平底锅、馃入锅用暗火慢烫,间或用锅铲翻边,直至馃面渗油发黄止。烫时锅铲不得按压馃面,说会使馃皮“闭了毛孔”吃起来不松脆;

7、贮藏。将馃平整叠放于竹箩或没腌过菜不吐潮的陶罐内。

歙东肥脬馃制作工艺无历史记载。




    关注 黄山交通旅游广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