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韵金声(五)温州民间戏的前世今生

 

瓯韵金声第五集【瓯韵流芳,听东瓯故国今来古往,金声玉振,听永嘉戏曲渊源流长,瓯韵金声。】2014年1...





瓯韵金声第五集

【瓯韵流芳,听东瓯故国今来古往,金声玉振,听永嘉戏曲渊源流长,瓯韵金声。】

2014年10月,一则关于昆曲《牡丹亭》的演出消息出现在北京各大新闻媒体的文化板块中,让本已静寂的昆曲显得别样的夺目。



【央视新闻报道 :

近日,有文化部艺术司,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方昆曲剧院承办,国内7家昆曲院团协办的名家传戏2014全国昆曲牡丹亭传承汇报演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昆曲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昆曲剧目。被誉为百戏之母。在权威机构评选的世界100部戏曲作品中,中国只有一部牡丹亭入列其中,几百年来,经由数代昆曲艺人的传承与打磨,牡丹亭从一部文学经典,逐渐成为了一部舞台上的永恒传奇。12月13日-24日的展演活动中,将有8台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分别在北京天桥剧场,清华清学堂,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剧院等地先后上演。一部经典,传承数代,多种形态,各具风韵。此次展演势必成为昆曲戏迷们的又一次饕餮盛宴。】



《牡丹亭》剧照

2014年10月,一则关于昆曲《牡丹亭》的演出消息出现在北京各大新闻媒体的文化板块中,让本已静寂的昆曲显得别样的夺目。七个剧团、八个版本的《牡丹亭》汇聚一堂,不难想象,那是怎样的戏曲盛宴。这部距今已400多年的昆曲佳作,是中国唯一入选世界100部戏剧作品的剧目,由此可见《牡丹亭》的文学和戏剧价值,也标示了《牡丹亭》在世界剧坛的地位。在此次演出活动中,来自温州的浙江永嘉昆剧团也带来了自己的《牡丹亭》。和其他版本不同的是,作为永嘉“草昆”的唯一传承者,观众在他们的表演中看到了更多的乡土气和草根性,而这也正是永嘉昆曲来之于民、还之于民的平民属性。



永嘉草昆剧团

【永嘉草昆《牡丹亭》】

这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就是最原始状态下的永嘉草昆,与其说它是戏,不如说它是乡民口中的村歌俚曲。昆曲经典《牡丹亭》在这些民间艺人的口中有了一种深入骨髓的亲近。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作为经典的诞生地,多几分随性和恬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公元1598年,汤显祖在任遂昌知县的最后一年,完成了他人生中最伟大的著作《牡丹亭》。这部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通篇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色彩。正如汤显祖自己在该剧《题词》中所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于是,一个“情”字成为了这部作品横亘在历史长河中永不磨灭的坐标。

【昆曲《牡丹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叶长海:《牡丹亭》大致剧情

《牡丹亭》这个故事还有名字叫《还魂记》,简单的来说,他是一个还魂的故事,一个官家的小姐,杜丽娘。官家小姐从某个角度来说受到束缚是最大的,不让她离开闺阁一步,所以她根本不知道她自己家里有些什么人来往,自己家里后面还有一个大花园她都不知道。所以一旦她有机会走进这个花园,原来春色如许,看到春光那么美好,实际上刺激了她的青春的觉醒。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实际上是不允许一个16岁小姑娘有这样的非分想法,所以她是受到了极大的压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就生病死去。到了地狱碰到判官,这个判官有怜香惜玉的味道,一查,她还有一段情事还没有完成。这个时候她梦中的那个人,小生因为考官经过这个地方,然后捡到了杜丽娘自己画的那副图。小生看着图在哪里叫,鬼魂听见了,于是产生人鬼之间产生了爱情结合。于是,她就他叫这个小生怎么样可以使她还魂,掘坟,开棺,后来有机会就还魂了,就回到了人间。】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叶长海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死而复生的情节是这个故事最大胆也是最著名的着墨之处。汤显祖将志怪小说《搜神记》、《列异传》中人鬼相恋的故事化于自己的笔端,在奇谲瑰丽中进行了一番有关情与理的论辩。当人们把更多的关注投射到作者以情反理、批判理学禁锢、崇尚个性解放的思想理念的同时,也会不禁让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汤显祖为什么会选择写一个人鬼相恋的故事呢?

遂昌,位于瓯江上游,山水秀美但土地贫瘠,是汤显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最辉煌的所在。贬官到此的汤显祖以七品小官的身份执掌实权,施展抱负,在短短的5年间,通过推行“仁政惠民”的治县方针,颇具实效,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在这种鱼水情深的和谐环境中,遂昌的山水民风也渐渐融化到了这位文人士大夫的身上。

从历史上看,遂昌身处古东瓯国领域,基因中自然蕴含着许多瓯越文化的印记。春秋战国时期,越王无疆伐楚失败后,越国分崩离析、越王子孙辗转迁移至江南海滨一带,各据一方,并完全沦为楚国的附庸。而“楚人好巫”的风气也在不经意间传入瓯地,瓯地的山青水秀似乎又正好暗合了“巫”对于好风水的判断,在瓯越旧地,楚巫之风迅速弥散开来。直到今天,温州鼓词中的大词仍被看做是典型的巫文化的产物。

【叶长海: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汤显祖在写《牡丹亭》的时候,他始终有一种情感保持在剧本的始末,就是他思念自己的女儿,因为这个戏中,有一出戏,就叫《忆女》,写的是杜丽娘的母亲,看到杜丽娘的旧物,就睹物思人。同时她的丫鬟春香,春香在整理旧物的时候,她发现她好多的衣裙都是小姐送给我的,说这里头有一句唱词:赏春香还是你旧罗裙,在这个时候春香也在思念小姐。有这么一个传说,说汤显祖写了这句以后,家院找他找不到了。原来他是到庭院的柴堆那里躲在那个地方在痛哭。整个牡丹亭中,写出伤感感情的诗句很多,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他感情是这么特别的一种表现,因为汤显祖在遂昌任上,他的两个女儿相继去世,在他的作品里面还留下了意念女儿的诗篇,所以我觉得这里是写出了父女情深的,他作为一个剧作家,作为一个诗人,他总要像个办法把他体现出来,我认为这个是他选择写这么个故事,写这出戏是有关系的。】    
汤显祖


官场失意的汤显祖将自己的至情至性以一种非凡的想象力浪漫地寄托在他的又一个女儿《牡丹亭》里,而促成这种非凡想象力的原因,与当地民间的神怪文化多少有些关联。巫文化的确就像一颗契合瓯越之地的种子,深埋在这片温润灵秀的土壤中,一旦条件成熟便会突然显露出来。与汤显祖不同,有一个早他200多年出生的温州人,同样选择以神奇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的政坛上,他叫刘伯温。
    刘伯温

【片花:

我是舞蹈演员黄豆豆,我是温州人。

我是上海戏剧学院教师叶长海,离开温州三、四十年了,但我忘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我是瓯剧演员蔡晓秋,为家乡人唱家乡戏,是我的幸福,我的骄傲。

我是洪振宁,研究温州文化是我一辈子的事。

我是瓯剧老演员孙来来,瓯剧给予我的荣誉是我这一辈子最珍贵的财富。

我是昆曲演员谷好好,每次回到温州,我都会觉得温州是一个有文化传奇的地方。

我是瓯剧历史上一个作曲李子敏,瓯越文化哺育了我,瓯剧培养了我,我感谢温州。

我是瓯剧演员方汝将,瓯剧是我的生命,我爱温州,更爱温州瓯剧。

风雅瓯江,曲韵流觞,打开广播,听温州籍文化名人讲述温州和瓯剧的故事。】

刘伯温,本名刘基,大明开国第一谋臣。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上,这位神机妙算、谋略出色的一代智囊不仅辅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重重困境中开创了一个强盛的大明王朝,而且在其后的数百年中,刘伯温更是被神化成了一个非凡人物,他不仅有着诸葛亮一般的智慧,更有着一种可以预言身后事的神奇能力,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流传甚广的《烧饼歌》。

公元1368年某一天早上,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内殿吃烧饼,刚咬了一口,便听见宫内太监火速来报,说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朱元璋想到刘伯温素来料事如神,于是灵机一动,用碗盖住了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向刘基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刘伯温掐指一算,回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也就是说碗下的这个东西又像太阳又像月亮,曾被皇帝你咬过一口,这是一个烧饼。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继续询问刘基关于大明基业的问题,刘基说,我们的江山“一统稳固,万子万孙”。这本是一句讨喜君主的话,却被后人看做是刘伯温给明朝的历史发展所做的预测。万子万孙隐喻着万历的儿子和孙子。果然,1644年,随着第十六位皇帝——万历的孙子崇祯帝在景山自缢,历时276年的明王朝真的走到了尽头。
但历史上的刘基果真这样神奇吗?或许他幼年时的一次经历能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刘伯温。
【叶长海:

在温州其实有许多关于刘伯温的故事。有这么一个传说,说刘基小时候很聪明也很贪玩,有一次他在溪水边玩的高兴,突然听见远处传来歌声,唱歌的是一个浣纱女,浣纱女这样唱,天下没有浣纱女,人间哪有衣暖身,没有百问不厌者,哪有高深学问人,铁杵磨针为至理,问君攻书可专心。聪明的小刘基一听到这几句话,他就想这不是在说我吗,不纺纱就没有衣服穿;读书不好好温习百问不厌就没有高深的学问;古代传说是铁杵磨成针,只要功夫下的到,学问就可以增长,现在我不下功夫,我将来能有成就吗?看来这个歌是唱给我听的,我赶快回到学校读书。从此以后刘伯温就发奋图强,不仅在行动上兢兢业业,艰苦努力,而且把名字也改了,叫百温,这个百温是就温习100边,百温不厌,越温越熟,后来人们把百温慢慢叫成伯温。一个百温,一个伯温,温州话是一样的。这是刘伯温这个名字的来历。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是这个传说却也说明了刘伯温在当地勤奋学习的故事是广为流传,也说明当代的百姓希望借刘伯温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来鼓励自己的子弟努力读书。】


刘伯温石像

在温州民间,刘伯温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他留给温州的是神迹和神话,更重要的是把他由真人神化成为神人的过程。温州保护着这个过程,还把这种守护心用在了许多地方,瓯剧的八仙戏可以算得一个。



《八仙戏》剧照

【八仙戏】

只要是民间请的戏,一定会在正戏之前有这么一出“八仙戏“,祈求赐福庆寿、加官送子、财神进宝等等。八仙登台,是演给人看,更是演给神看。温州的老百姓相信,只要是吉祥戏,便可以借其热闹的排场来烘托节令气氛,同时还能祈福除煞。当很多人以鄙夷的态度面对“怪力乱神”的时候,在温州的民间,这种对超凡力量的信仰却异常坚定,特别是人和神没有界限的转接,温州拿得出响当当的人物来说明神化和人化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所以,温州民间演戏,开头总要先演八仙戏,演完以后,扮作神的八个演员在舞台上一字排开。请戏的东家必须得给台上的八仙红包。其中站在最边上的一位大仙领到红包以后当场拆开,把里面的钱一张一张传给身边的其他七仙。遇到阔绰的东家,一轮发完头一位大仙手中还有,就再来一轮,总之是公平起见,人均分之。台下津津有味的看着,每分一轮,观众可以起哄欢呼,以示对东家的吹捧。

台上八仙点着钱,台下看着八仙分着钱,没有人觉得尴尬,彼此还能游戏,这种画面,也只会出现在温州这个神奇的地方了。


    关注 1003私家车音乐广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