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的拔罐

 

拔罐疗法应根据不同部位的疾病来选择不同的体位,原则上要求舒适体位并能持久,便于施术。每次拔罐治疗时间约8—15分钟,时间虽不长,但要求患者相对保持某种姿势,不能大范围活动,否则易发生漏气而掉罐。根据拔罐部位的大小,应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



拔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操作简便、经济、病人无痛苦,而且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古称“角法” (以兽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拔罐疗法的种类,方法也不断创新,它也从民间转入医院,其罐具也从兽角、竹筒发展为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灌,乃至近年来研制成的抽气罐、挤压罐、电磁罐等。操作方法亦从单纯的留罐法发展为走罐、闪罐法,以及针灌、药灌、刺血罐、抽气罐、水灌等拔罐方法。适应范围从吸拔脓血发展为治疗风寒痛、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的数百种疾病。
此次,我们只介绍拔罐的留罐法。拔罐疗法应根据不同部位的疾病来选择不同的体位,原则上要求舒适体位并能持久,便于施术。每次拔罐治疗时间约8—15分钟,时间虽不长,但要求患者相对保持某种姿势,不能大范围活动,否则易发生漏气而掉罐。根据拔罐部位的大小,应选择相应型号的罐具。常规用法是,对于较宽平、软组织较丰富的部位,如胸背部、腰部、臀部、大腿处,宜选用大罐;对于颈部、肩部、上臂、前臂和小腿处宜选用中罐;对于软组织薄弱、骨骼凸起不平的部位,如关节、头面、前臂远端、手掌背,宜选用小罐。
拔火罐时用镊子夹酒精棉球点燃,在罐内绕一圈再抽出;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上,即可吸住。拔火罐时切忌火烧罐口,否则会烫伤皮肤;留罐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否则会损伤皮肤。真空抽气罐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力度,吸拔力度不可过大,以免拔出水泡,引起感染。
拔罐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确定拔罐者的体质。如体质过于虚弱者就不宜拔罐,因为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是禁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在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一般人完全可以承受,但年老且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所以此类人群在拔罐时也要慎重。
3.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4.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15分钟以内),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染几率)。
5.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内多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6.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次后应对罐具进行1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7. 儿童是否适用于拔罐,目前没有系统性研究,因儿童皮肤娇嫩,且发育未完全,拔罐前需要咨询临床中医师,确保安全。
起罐时,真空罐只要将阀门拉起即可。起火罐时应动作轻柔,协调。一手握罐将其稍倾斜,另一手拇指近罐口沿处挤压皮肤,使气体流入罐内,自然松落。不可生硬拔,以免损伤皮肤,产生疼痛。起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蒸气,可用棉球擦干;若有水泡,可用无菌针刺破,抹干后涂消毒水即可;若局部绷紧不适可轻轻按揉,使其放松;皮肤干或裂纹,涂植物油或刮痧油即可。治疗结束后应休息5—10分钟,避风寒。


    关注 齐鲁泰山大医精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