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5大古镇都做了哪些保护开发工作?

 

通过学习参考国外的保护开发经验有助于避免当今古城千城一面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古镇开发过程中和今后运营中对其的破坏和消极影响。...






国外古镇的保护开发经验

国际上古镇和文化线路的保护开发比我国早很多,通过学习参考国外的保护开发经验有助于大运河沿线古镇在着手进行开发前进行规划和设计,避免当今古城千城一面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古镇开发过程中和今后运营中对其的破坏和消极影响。

维罗纳:将旅游业看作公共服务事业

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的意大利古城维罗纳曾是凯撒、但丁等历史名人造访的地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更是为这座古城增添了浪漫的色彩。不同于其他地方对古城进行静态保护,维罗纳将古罗马竞技场用于歌剧表演,通过重新演绎古罗马的露天歌剧活化这座古老的建筑,市政府还定期举办歌剧节增加来本地的旅游人群。除此之外维罗纳将旅游业看成是公共服务事业,而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政府通过限制古城车流,减少工业对环境氛围的破坏成功塑造了浪漫爱情故事的旅游圣地品牌,大大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



昆卡:政府成立财团出资保护古镇

昆卡古镇是西班牙艺术最负盛名的地方。众多印象派作家曾聚集于此,为了避免古镇的逐渐沉寂,“西班牙文化部、卡斯蒂利亚-拉曼查大区政府、昆卡省政府以及昆卡市政府四方共同出资于2005年成立了皇家昆卡财团,主要负责古城的维护修缮,促进旅游和开展文化活动两个方面的工作。”通过财团的资金支持,古镇开设了学校、医院等众多的公共服务场所,为商店装修门面提供帮助,增加公交线路等。政府成立财团的方式也并非万能的,单方面的资金支持难以长时间维持古镇的修复和公共服务水平,多方的资金介入有助于缓解政府在资金方面的压力,也有助于增强地区活力,丰富古镇的文化活动。



华沙:自下而上的力量使古城失而复得

始建于公元13世纪的华沙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原本富丽堂皇的古代建筑变成了断壁残垣,就在苏联人要重新建立一个华沙城时华沙城的居民纷纷来到市政府前,市政府前是华沙大学的师生展览的老华沙的城市图纸,更有流浪在国外的波兰人也纷纷回国,表示想恢复古城的风貌。最终政府按照市民的意愿重建了城镇,古城失而复得。



延巴克图:顺势而为至今仍富有活力

延巴克图是古代西非和北非骆驼商队的必经之地,曾是西非文化和宗教中心,世界各地的伊斯兰学者纷纷到这里讲学布道,能工巧匠也在这里大显身手。泥土造成的城市至今仍富有活力。“津加里贝尔清真寺从诞生生至今一直在使用,拥有宿舍几百间、当年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桑科尔清真寺大学现在仍在继续办学。古迹也成为当地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他们提起泥浆桶,不紧不慢地修修补补。当地文管部门采取‘顺势而为’的方法区别对待津加里贝尔清真寺和桑科尔,前者只能远观不能进入,后者游客却可以进入体验当地的文化。”之所以这样也是因为这两个清真寺一直以来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顺势而为将本地文化继续传承。
瓜纳华托:免费的艺术节为文化找到了舞台

墨西哥城瓜纳华托同很多西班牙殖民城市一样拥有着绚丽多彩的建筑,但是它并没有依靠这些建筑吸引游客,这里的艺术活动,歌剧、艺术节、民俗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才是真正吸引游客的关键。每年在这里举办的塞万提斯国际艺术节吸引了大批的外来游客。瓜纳华托拥有二十多座博物馆,七座剧院,除此之外整座城市的广场、街道等都是艺术绽放魅力的舞台,这里的艺术节有80%都是免费的。当地的文化资源也在这些艺术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很好的将传统文化和本地资源融入其中,新的艺术活动与古老的文化实现碰撞与融合,古城也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中国现有文化线路与古镇开发经验

中国的“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和大运河同时备选的还有丝绸之路这个著名的文化线路遗产,除此之外中国的文化线路遍布大江南北,有些是古人在之前开发出来的留存至今,还有一些因为当今中国发展需要应进一步开发的。

大运河:拥有三最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最长的运河。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三大部分十大河道组成。这一运河不仅见证了我国古代水利技术的发达,更是中国古代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体现。大运河沿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河道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水运的作用,因为大运河而闻名的诸多古镇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但在大运河成功申遗后文化线路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是否会凸显呢?大运河沿线的历史古镇保护开发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做到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开发。



丝绸之路:接中西方的商贸桥梁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源于张骞出使西塞,主要运输中国的丝绸,后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在19世纪70年代命名为“丝绸之路”后被广泛接受。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数千年来,游牧民族、商人、传教士、士兵等沿着陆上丝绸之路进行交流、考察、贸易,为促进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海上丝绸之路在鸦片战争后一蹶不振,但在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



蜀道:不再“难于上青天”

在《中华文明实录》中蜀道是:“在古代泛指进出四川的道路。四川地形多山多岭,蜀道便也以崎岖险峻闻名于世。古诗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蜀道的特征作了最形象的描述。蜀道主要包括湔氏道、金牛道、灵关道和剑门道等。”蜀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如三星堆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等,此外其辉煌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也注定了蜀道文化线路的开发价值。



茶马古道: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走廊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而形成的贸易商道。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走廊。茶马古道的文化线路价值首先在其联通西南各地区,增强了中国边境地带与内地的联系。其次在于西南川、藏、滇、青、甘都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民族风俗是取之不尽的文化瑰宝。再次在于茶马古道至今仍在发挥其原始的功用,现代的交通可以取代古代的交通方式,但是无法替代的是这一路沿线的文化、民俗和风光。



藏羌彝走廊:多彩少数民族的新兴产业之路

藏羌彝走廊是我国去年由文化部和财政部制定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作为现代才提出的一条文化线路却也蕴含了自古以来的重要价值。该走廊位于中国西部腹地,是多民族往来交流的重要通道,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根据藏羌彝文化线路的特点该线路主要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



周庄:文化立镇

有“中国第一水乡”美名的千年古镇周庄在近些年的开发中虽然受到的褒贬不一,但并不能否认其在古镇开发早期的一些经验。今天的周庄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随处可见的二维码,科技感十足的体验馆、微电影和灯光秀,都体现着现代周庄的魅力。周庄以文化立镇,不忘将古镇的文化融入到现代的创意中,周庄兴建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四季周庄”再现水乡的民俗风情,在昆曲上的投入向世界展示传统文化的价值。



乌镇:共生城市

如今的乌镇早已经超越传统古镇的概念,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落户乌镇让乌镇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共生城市。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古镇在开发早期就进行了整体规划以保证古镇的历史风貌。为了实现原住居民与游客的共生,将东栅和西栅进行不同的定位,东栅为原住民的生活及观光区,西栅为新建的古镇休闲度假区,既不破坏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又为游客提供必需的服务。互联网思维的运用让乌镇传统与现代完美地结合,“智慧旅游”不仅为游客带来了良好的提样,也提升了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青岩古镇:独特风情

位于贵州的青岩古镇是西南地区民族村镇旅游开发的典型案例,因为这些古镇一般都位置偏远、虽然资源丰富,但开发资金不足限制了古镇的发展,所以一般都主要采取政府主导的模式进行规划。2005年以来,当地也尤为重视旅游业的规划开发、市场培育和人才培养。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风情浓厚,青岩古镇有着六百多年的历史,是曾经的军事重地,也是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的汇集地,美食特产也成为这里主打的经营类型,还有木雕、银饰、布衣等特色的手工艺。



平遥古城:新旧分离

平遥古城通过组建成立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方式对景区进行整体管理,在促进社区向景区转变的过程中实施门票的体制改革,并打包整合多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平遥政府为了保护古城实施“新旧分离”的保护模式,减轻人口容量对古城文物保护、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的威胁和压力。在对古民居和古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带动本地居民从事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声明:本文内容转自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内容。


    关注 神州旅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