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益往直前》——铁肩辣手ing

 

记者的经历,尤其是名记的经历充满精彩,这是真的穿越过高山大海和人山人海。最后他得到了什么样的答案呢?...

克服拖延症,从马上点击上方“久久归一”订阅开始
最近在路上休息时扫了一本热播电视剧原著小说。故事的背景是一家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都市报社,主要角色是报社二代,一个初出茅庐、充满斗志的记者和她青梅竹马的省状元老公。整个故事就是以报社的改革为背景,女主从稚嫩的记者成为传媒集团的总裁,并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度过了财务紧张、人才流失、官商勾结等危机,为公司闯出一条生路。

记者的故事总是有些吸引我的,因为他们会直接触碰到事情的现场和当事人,这种距离和角度一般人感受不到。而做一名好记者很不容易,既要有冲到现场的勇气,也要有挖掘本质的智慧,要有人文关怀、正义之感,又要考虑报道的后果。决定并不能简单的用对或不对来判断,真实并不能简单的用所见所闻来展现。

于是我想到之前读的两位大记者的书:水均益的《益往直前》和法拉奇的《永不言弃》。看这标题,也能对他们的经历感受一二。

水均益在书里写了好些重要采访的经过,开篇重头戏就是十年重返伊拉克。我对战地记者总是充满仰慕,因为他们在危险中记录,把信息传播开。普通人是很难进入战地的,对它的印象就是在打仗。伊拉克作为两河文明的发源地,它有很多故事,我不相信这样一个地方只能给人一个单一的印象,它应该是每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

伊拉克的回顾里,一部分笔墨是如何想办法留在现场,抢到新闻,采访到关键人物,这一部分很鸡血。还有一部分是伊拉克的变化,从经济到人们思想层面的变化,这一部分很唏嘘。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呢?

书里记录了入朝鲜的采访。朝鲜对我来说是个奇妙的存在,因为一方面觉得它好像是我们的过去的一个缩影,所以有一些熟悉;而另一方面,它又很封闭,它作为一个国家的心思是很明显的,但其国内的人是怎样的呢?失去信任给人类带来什么呢?

对西方的新闻自由,他也有很多切身感受。他通过美方在伊拉克的战地报道中审查记者们的文字和视频,日本媒体严格的审查制度等,讲述了哪里都有没有真正的自由。

采访时会遇到很多小事。比如在采访安倍时,对方提了非常细的要求,包括背后首相背后放的小国旗应该是什么位置、架子用什么样式。

还有一部分篇幅是关于央视,以及在央视的主要同事。对于CCTV,我们的感受是复杂的,一眼望去,骂声很多、吐槽很多,另一方面,我们对它的依赖和赞许也多。或者说,正因为普通受众觉得这样的大台应该承担重大责任,才会对它有众多关注和评论。中央台的资源是丰富的,无论是人才、设备还是各种信息和关系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也要去适应变化,在这个过程中,CCTV有多努力,我不大清楚,当事人清楚。

在他的主要同事里,白岩松、崔永元、敬一丹等等。最近白岩松因为奥运开幕式吐槽被刷遍了微博。要在直播中吐得一手好槽可不容易,既要知道很多典故,又要把握好尺度。水均益说他非常勤奋,博览群书,善于思考。说白岩松当制片人的时候,每周要向手下编导推荐一本他读过认为有价值的书。台前的表现往往是厚积薄发。

说到敬一丹:“在我印象里,敬大姐始终荣辱不惊,不计得失,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想起十几年前还在武汉读书的时候,我参加过一次敬一丹的新书签售,那个片段里她给我的印象,就是平和、反应快,对年轻人抱着鼓励的态度。

还有陈虻,“陈虻是这批人中的代表,他的精神、品质、理想以及执着,代表着我们这群人追求的共同目标——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以及在新闻节目中表达真实的“话语空间”。”有理想并为之奋斗的人总是让我羡慕,这些执着的人会带来希望,会以自身的经历给出指引。

新闻人是有使命的,新闻人要敢拼敢冲,要动脑子,要学会自我保护,更要敬业。现在好多记者做的新闻漏洞百出,既看不出专业的积累,也读不出考证的严谨,误导了受众,让媒体损失公信。

那些还奋斗在路上的人们,我觉得陈虻有一句话很适合共勉——“不要因为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作者: 水均益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标题: 水均益亲历的世界变迁出版年: 2014-4-1页数: 312定价: CNY 38.00装帧: 平装ISBN: 9787535458438

本文片花:我开头提的那部小说,也还是有精彩的,比如对记者对真相的追逐,在利益和人性中纠结,在变革中的无奈,感情有点苏。就是书名和括号里的用词充满着跟内容不搭的气质。

P.S.昨天微信公众平台给本号开通了原创保护,为了体现原创,我就不像以往那么放书摘了,会尽量把书里的精华提炼出来。同时,现在也可以直接在文章后评论了。评论是公开的,你要不想发出来也可以单独跟我聊。

穷则自扫眼前码,达则分享评论赞


    关注 久久归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