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每天听见吴晓波》的音效说起

 

被听众反复吐槽的音效到底要不要取消呢?...

点击上方“久久归一”爱订不订!
听吴晓波老师每天6分钟的财经音频《每天听见吴晓波》正好一个月了,看到今天的标题《我为什么要做音效》就迫不及待的打开了。因为刚开始听的时候,就注意到节目里时不时出现的鼓掌、嘘、巴九灵的插嘴等音效,也注意到节目的评论里一片对音效的吐槽,觉得有些干扰,不理解“严肃的节目为什么要配这么卡哇伊的音效”,现在终于谈到这个问题了。

作为读者和观众,我能想到为什么要做音效,理由如他所说:财经节目比较枯燥,听众集中精力听好几分钟会懵,所以他要求加上小剧场的反应式音效作为调节,而且配音效的时间比录制音频的时间还要长一倍。这个问题在《吴晓波频道》引入巴九灵这个角色时就被讨论过,当时的理由也是想为20多分钟的财经节目加入一点轻松活泼的元素。我觉得在比较严肃的内容里加一点接地气的元素,一来可以放松,二来有助于增加理解。

借用英国公投脱欧后英国人搜索最多的问题是“欧盟是什么”的故事,吴老师把这加不加音效的问题归纳为“面对舆论,如何做理性判断”。舆论说要往东,但基于你的专业和经历,你认为往西才是更有利于大多数的,这个时候,你是顺应大流还是坚持己见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有一个问题得先想一想——这个大流真的是大流吗?

在看历史战争的片子时,看到会对双方的兵力进行分析,号称八十万大军的,实际可用的可能还不到一半;那些反应民意的意见,很可能只是政治家的造势。

据研究,在网络时代,大家看到一个新闻,不喜欢的人表达意见的意愿是喜欢的人5到7倍。也就是说,我喜欢、赞同什么,我会倾向于默默喜欢,喜欢程度为X;而如果我反对、讨厌什么,我更表达出来,而且是以7X的力度呈现。(厌恶的力量比喜欢的力量强大这点也广泛地运用在各种推销和增加自控力上。)

吴老师说有一天音频节目的300多条评论里,有100来条对音效有意见。在他一个200人的铁杆书友群里做调查,有20%多的人表示不喜欢。这个比例要比评论区低很多。

现实中还有更多的原因可能造成假象,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都有大量的相关研究。存在假象,这提醒我们要去做一个去伪存真、抓住本质的工作,分辨出这个问题是否存在,它背后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要不要去解决。

同样,作为个体的自己,虽然只有一个人,也并非铁板一块。我也要审视自己的目的,我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我的目的是什么,我的决定帮我实现了目的吗?

还有“理性的判断”,我理解为基于数据和逻辑的分析、对主体有利的判断。但我们都有感觉,做一个决定,我们大多数其实是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而不是“有利的”。明知对自己不好还忍不住要去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些奋斗在减肥、拖延、打口水仗第一线的人们应该特别有感触。“老娘才不管自损八千几千,伤敌几千几百我就高兴。”

这个问题还以一种更家常的形式出现在我们身边,最典型的就是全家都觉得你该做一件你认为不是利益最大的事。

吴老师在末尾讲了他对做不做音效这事的两个处理:1)讲为什么要加音效,再听大家的意见;2)做了有、无音效两个版本。

我想,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会收集梳理意见、分析意见来源、找到意见背后更本质的要求,对比自己的目的,通过交流想法、做出行动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动态跟踪。



最近我对本公众号的自动回复做了一点调整,回复“目录”可以看到这里的文章清单,回复清单里文章前的序号可收到对应文章。
天热的妆都花成二维码了


    关注 久久归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