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诗歌俄罗斯之弗拉基米尔·尤拉索夫 -《一捧土》·第13期

 

那一捧故乡的土,静躺于我的手心。...



▲请关注,最鲜活的诗歌俄罗斯


在俄罗斯二十世纪所谓的“第二次移民浪潮”中逃往西方的作家、诗人、文人里,弗拉基米尔·尤拉索夫远称不上出色的。他有着同类里典型的经历:出生于新旧时代之交,青年时期辗转于新生的庞大帝国各地;遭遇不公、被捕入狱,上过战场、下过劳改营,政治审查的当口逃往国外,从欧洲辗转到美国,为曾经敌对的意识形态充当传声筒…… 这无疑是一个人格和履历都非常复杂的人。



在俄罗斯本国,人们对这样背景的文人一直持很保守的态度,对他们眷恋家国的感情更是不以为然。俄罗斯人所推崇的是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乡愁》里所提到过的十八世纪的农奴出身的乐师马克西姆·别列佐夫斯基那样的创作者:即使面临悲惨结局,也要回到故土。



Горсть пыли
Владимир Юрасов
Горсть пыли с дороги
Лежит у меня на ладони,
Серый порошок грязи,
То, что было землёй, -
То, что будет землёй, -
Образ твой, эмиграция!
И всё в этой пыли:
Прах умерших людей
И прах городов,
И кровь былых сражений,
И отбросы и нечистоты,
И грязь дорог,
И усталость спутника,
И лучи солнца,
И жизнь хлеба,
И будущие люди.
И сам я чувствую в себе
Жизнь,
Которую дала эта пыль,
Жизнь,
Которая скоро станет
Такой же пылью.
Горсть пыли у меня на ладони -
Земля, оторванная от земли.
Умершие миры и будущие миры
Лежат у меня на ладони.


一捧土
弗拉基米尔·尤拉索夫
路边的一捧土
静躺在我手心。
一小撮暗色的脏灰,
曾经的土地,-
也将回归大地,-
流亡他乡的形象与命运。
一切都存在这土里:
逝去人们的灰烬,
城市的废墟,
征战中的流血,
各类废渣与不洁,
道路的肮脏,
同路人的疲倦,
一束束的阳光,
食粮之生命,
与未来的人们。
我真切感受到
由这土
带来的
生命,
而她也将很快融到
这捧灰中去。
我手心的这捧土啊,-
被从土地里断挖出来。
死去的世界与未来的世界
静躺在我手心。
 
(齐 昕  译)


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这首小诗显得出奇而沧桑。一小捧土是贯穿全诗的意象。这既是一捧路上收集来的普通尘土,又是诗人终极生命情感的归属。熟悉基督教文化的读者,可能立即会产生“尘归尘、土归土”的联想。但这只是第一层含义。在诗人的笔下,这一小捧土所集合的不仅是一个个早已逝去的、曾经鲜活的生命,更是对不同世界、不同文化所做的背弃、取舍的反思。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诗人自己显得极度冷静、沧桑:这一小撮躺在手心的土似乎表明了他经历复杂一生、重回赤子的坦然心态。全诗到了最后似乎带上了基督教,尤其是东正教式的祈祷歌的色彩。诗歌篇幅短小,但却意外展现了尤拉索夫这样的创作者的纠结、真诚的内心世界,让人对这批诗人有了新的认识。

俄罗斯的二十世纪是异常动荡不平的一个世纪。流亡异地他乡也成了一个典型的社会政治现象。新世纪初的时候,知名导演巴拉巴诺夫与小博德洛夫通过名噪一时的影片《兄弟 2》(Брат 2)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个非常俄罗斯式的总结,并大声明确地说了“不”。重读尤拉索夫这首小诗,也使我们看到,这“不”的后面有许多被埋葬的真情实感。
本期诗歌由莫斯科格里鲍耶多夫国际法及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知名海外俄语文学研究专家弗拉基米尔·阿格诺索夫教授(В. Агеносов)推荐。特此致谢!

本期作者:齐   昕

本期校对:诗歌俄罗斯团队

责任编辑:黄小焕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往  期】
 
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感谢你,生活》
请戳“阅读原文”



    关注 诗歌俄罗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